“劉平章的脾氣,臣也是略有所知的。當即給他打了折扣,還了他十分之一。劉平章不願意。來回討價還價。最終說定了,是原本數字的五分之一。”一刀砍下去了五分之四,這沙劉二還真是“漫天要價”。
“這還差不多。只是,現在劉十九已快來到。我就算答應了他,軍械、糧食運去安豐,也至少還得需得半個月之久。若是劉十九隨行帶來的就有皇上賜婚的聖旨。又該如何是好?”
“劉平章說,只要主公肯答應,他便可以先表現出點誠意,提前先幫主公活動。又且,他還說,就算這次賜婚的事兒他沒能給主公辦成,可是以後,難道說主公就沒有用的上他、請他幫忙的時候了麼?”
鄧舍想起了一個詞:“放長線,釣大魚。”
沙劉二從遼陽帶去到安豐的軍隊,路上雖有折損,剩下來的也至少還要數千上萬人。在安豐,誠然可以算是一大勢力了。他本劉福通的部將,但如今劉福通的嫡系損失慘重,他的地位直線上升。就這使臣前幾次去安豐回來後的奏報,隱然間,他已漸漸有了不願聽從劉福通調派,分明欲圖自立一系的架勢了。那盛鑑,盛文鬱的養子,與他的關係就不錯。彼此互為聲援。雖說他們之間的結合、聯盟,形成的力量,也還是遠遠不足以抗衡劉福通,但是與以前相比,乃至與他初至安豐時相比,他的地位與影響力都卻也是確確實實的、早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擴大了。
這也是為什麼,劉福通不肯足額、足量地撥給他軍械、糧餉的一個原因。
也因此,沙劉二既在安豐的地位漸高,確實也正如他所說,就算這次他幫不上忙,“朝中有人好做官”,估計日後,鄧舍卻仍然還是少不了有麻煩他的時候。
鄧舍該小氣的時候小氣,浙西送來的禮物,鑲珠嵌寶的,他不捨得用,分賜臣下與後院;該慷慨的時候慷慨,海東雖也缺糧,海東雖也軍械緊張,他也不用多想,當場拍板,說道:“即下令旨,命益都分省籌措。就按劉平章的要求,就按這個數額,儘快地準備好了,便送去安豐。”
“是。”
“……,只送給劉平章,怕朝廷有意見。再備下一份,軍械、糧食不需多,多準備金銀珠寶。劉平章任的還是咱們遼陽分省的平章,送給他的軍械物資,就以遼陽分省的名義。不說是送給他的,只說是請他轉交獻給朝廷的。至若他肯不肯獻給朝廷,便不管咱們的事兒了。而另外備下的那份金銀珠寶,則可用海東行省的名義,用我的名義。直接獻給朝廷。”
鄧舍瞧了那使臣一眼,道:“此事便交你去辦。”那使臣接令。
問過安豐朝廷,鄧舍又說道:“徐州為張士誠所得。徐州在安豐的東北邊。我聽從浙西回來的使者奏報,說張士誠又便在上月,更新近才得了濠州。濠州亦在安豐之東北邊,而距離安豐更近,只有數日的路程。而安豐之東,不遠又即是高郵。是安豐已落入在了張士誠的半包圍之中。
“你此去安豐,安豐民心、士氣如何?”
濠州,是朱元璋起家發跡的地方。上個月,為張士誠所得。那使臣答道:“濠州失陷的訊息傳來時,臣正在安豐城裡。安豐朝野,上下震驚。皇上與劉太保等連夜密議。臣也從劉平章那裡,打探來了些訊息。具體的內情,他雖沒與臣講。但是,皇上與劉太保因此而大為震動,卻必然是絕對無疑的。劉平章透露,似乎皇上給吳國公下了一道詔書。也不知寫了些甚麼。臣出使任務完成,回來益都,又奉主公命,因賜婚事,再度出使安豐。便在此次二次出使的期間,臣又聽說了一個訊息。”
“什麼訊息?”
“說吳國公派了徐達引軍北上,觀其兵鋒所指,似應為高郵。”
鄧舍久經沙場,經驗豐富,扯過來地圖,一看即知,立刻明白了朱元璋打高郵的用意,他說道:“圍魏救趙!”
高郵,是張士誠發家的所在。張士誠打下了濠州,半包圍住了安豐。也許是小明王詔書的原因,又或者是朱元璋也想報復浙西的原因,所以,他選擇攻打高郵、做為反擊。一來,以牙還牙。二則,打下高郵,就等同切斷了浙西與濠州等地的聯絡,也就減輕了安豐的壓力。
鄧舍撫掌讚歎,說道:“好妙計!”問那使臣,“濠州失陷,安豐震動。朝廷的使團正當這個時候來。實話告訴你,我不但有擔憂朝廷仍想賜婚給我,我更擔憂的是,朝廷有無打算調我益都軍南下?”
朱元璋已經北上。即便朱元璋攻打高郵,或許並不一定是因為小明王的聖旨,沒準兒更大的原因,是為了想報復張士誠。但是,不管怎麼說,朱元璋已經動了,派遣的還是徐達。若此次安豐使團前來,也一樣的給鄧舍捎帶來這麼一份聖旨。朱元璋打高郵;令鄧舍取徐州。
鄧舍該怎麼辦?
海東外有強敵,金陵也不輕鬆。朱元璋西邊陳友諒、東邊張士誠,若論壓力,並不見得就比鄧舍輕。可是他,至少在明面上,就奉旨出軍了。海東呢?若小明王果真下了這麼一道聖旨,而就鄧舍的推斷,小明王也是很有可能會下這麼一道聖旨的,因為,這完全可以當成是一個不再賜婚給他的交換條件。鄧舍可以拒絕賜婚;安豐讓一步。安豐既然已經讓了一步,再命鄧舍南下。那麼,鄧舍還能夠接著抗命,再拒絕南下麼?
那麼,小明王若果真下了有這麼一道聖旨,海東要不要奉旨?
首先,要打徐州,需得先要經過察罕的地盤。其次,剛從浙西借糧,信誓旦旦地說要與浙西交好,轉過身,即大舉去攻取徐州,未免太不講信用,會落個反覆小人的惡名。因此,依照鄧舍的本意,他是不想奉旨的。可是,先拒絕賜婚,又拒絕南下。卻又未免有損忠貞的名聲。何去何從?
他緊盯著那使臣,等其回答。
——
1,杜遵道知不能行其策,遂棄之去。
又有一說,是杜遵道是被“沙汰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