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40 火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40 火藥 (3 / 3)

這當然可以用了。崔玉答道:“一樣也可以用。臣試造出的手雷中,本就有使用毒火藥配方的,只是沒有拿來。”鄧舍更是滿意,說道:“我也不需它能炸開鎧甲,只要能釋放毒煙,炸開的聲音夠大,便已足矣!”

炸開的聲音夠大,投擲出去,即便傷人不足,最起碼可以給敵人造成驚嚇。若是碰上敵人的騎軍,更是再妙不過。人受驚嚇可以約束,戰馬受到驚嚇,怎麼約束?再有可以釋放出毒煙,隨風一散,大範圍的瀰漫,也可大大降低敵人士卒的戰鬥力。

“地雷呢?也拿過去一邊兒,點燃了試試。”

地雷體積大,威力更大。炸開後,滿地碎片,有鐵片、有石彈。院牆上受到波及,被砸出一個一個的小洞。院中滿是煙霧。諸侍衛、隨從,一個個都是面如土色。過了好一會兒,耳朵還是嗡嗡響。

時三千讚道:“好大的聲威。簡直快要趕上打雷的動靜了。真是雷震子!”

崔玉謙虛,遜讓了幾句,說道:“這地雷,主公是知道的,一樣也是可用毒火藥。只不過,有關手雷,臣還有一事,需得向主公明奏。”

見用了新式火藥,地雷的威力也的確得到了不小的提升,鄧舍心情大好,問道:“何事?”

崔玉說道:“臣今日帶來的這個手雷,是經過特別的精工細做而成的。乃是由臣親自制作。所以,炸開之後,鐵片四散,威力不小。然而,若是大批的製造,還是因為火藥的原因,卻也許不會每一個都能有如此的效果。臣曾經試過,也會有雖然炸開,但是卻只被炸成兩截,放置在手雷內部的鐵片因此而無法得到更好發散的情況出現。”

“此為小事。我本就不欲用其殺敵,還是那句話,只要聲音夠大,可以釋放毒煙就行。”

“臣雖埋首軍械、火藥,卻也知主公近日有‘軍銜制’與‘重塑士風’的舉措出來。臣不才,有點陋見,想請奏與主公。”

鄧舍轉目去看崔玉,不由感到奇怪。卻不料他整日埋首火藥、火器之中,看似“兩耳不聞窗外事”,對國策也有所關心。笑道:“有何良策?只管講來。”崔玉答道:“凡所軍械提舉司製造出來的火器,按照主公的吩咐,無論火炮、火銃,其上皆鐫刻有製造機構、製造人、監造人、製造時間、編號與裝藥、裝彈量等銘文。此舉確為良政。很好地保證了火器的質量。”

行省及分省各軍械提舉司,其下皆轄有若干的火器製造場。海東軍中所用的火器,都是從其中製造出來的。

製造人,即參與制造的工匠;監造人,即火器製造場的管事。海東軍法規定:若是某工匠製造出來的火器,在戰場上立了功勞,戰後,對這個工匠連帶監造人就便都有賞賜。而若是在戰場上,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了劣質的火器,對其製造人及監造人也有相應的懲罰。

鄧舍點了點頭,不知道他為何又把話題轉到了火器製造上,也不說話,只聽他往下邊接著說道:“主公頒行了‘軍銜制’,又聽說計劃推出‘民銜制’。凡有獻粟米若干、又或者銀錢、土地若干,有助國用的,也打算頒給‘民銜’。臣以為,何不在火器的銘文上,也增添一項,加上一個‘捐助人’的名條?如此,若有官紳百姓願意捐資幫助我海東製造火器的,不也便可由此得顯其名,以示榮譽了麼?”

刻上一個捐資人的名字,鼓勵官紳百姓踴躍捐資。若實行得法,足以減輕行省財政上的壓力。鄧舍笑道:“此議甚好!”沉吟片刻,又道,“既要加,便乾脆再加上一條。‘發明者’,抑或可稱之為‘薦造人’。”

誰發明的火器,也就在其上刻寫其人之姓名。彰顯其能、表揚其功。鄧舍剛才還說“苟利國家,即為大道”,這靈機一動想到此條舉措,也算是正合其中的意思了。因又笑道:“目前,我海東雷震子,還只有你崔玉一個人。諸般新式的火器、火藥,多為你研製出來的。此策一行,你的名字可就要隨著萬千的火器,傳遍軍中、名聞海東了。”

人誰不喜歡美名天下揚?

崔玉聞言,雖然惶恐,卻也是不由自主,又是自豪的,又是驕傲,說道:“臣自投來海東,即得主公重用。日常所需,又只要臣有所求,主公必應。若無主公的信賴,臣縱然喜好此道,也必湮沒無聞。臣之功勞,實在皆因主公而來。若真要在火器上刻寫‘薦造人’,臣實不敢自居其功。”

鄧舍一笑,即口述旨意,由隨從潤色成文,分遣宣使,送去行省樞密院。再由行省樞密院下發給各分省樞密院,再由各分省樞密院轉給各地之軍械提舉司。正所謂:主上一句話,底下風雲動。

談談說說,不知不覺已至黃昏。鄧舍留了崔玉用飯。席間,交代他,要儘快與行省樞密院溝通,務必要迅速地投入大規模生產之中,並及早地交付給軍方,訓練使用。以爭取在下次察罕來前,就能形成戰鬥力。

崔玉凜然接令。飯後,他自告辭不提。

——

1,馬上多為齊趙客,城中白衣半遼人。

朱元璋的麾下,文武官員多是淮人。因此,劉基寫過這樣一句詩:“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楚客”,淮泗一帶在戰國時是楚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