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2 庭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2 庭辯 (4 / 5)

“牛後”是什麼東西?不是牛尾巴,而是牛“出糞”的地方。這句話,罵人罵得很重了。也許如果換了別的君主,說不定當場就會發怒。要說這張士誠,為什麼人皆誇其“仁厚”,贊其“寬容”呢?確有過人之處。

他聞言之後,不僅沒有發怒,反而面有慚色,轉顧諸臣,說道:“吾並非不知蒙元實為韃虜,是我華夏的仇讎。奈何情勢,不得不稍委曲求全。”

西邊有朱元璋的咄咄逼人,北邊又接壤安豐朝廷,距離察罕的勢力範圍也不遠,南邊的方國珍也早已經便投降了蒙元,廣東的陳友定更對蒙元是忠心耿耿。張士誠若不降,則難免要淪為四面受敵的困境。所以,迫於情勢,眼下來說,不得不暫時投降,以此來“委曲求全”。儲存國家。

方從哲豈會不知此理?他是明知故問。因為不把這層關係挑透,他接下去的言辭便沒辦法講。

他聞言點頭,做出來一副瞭然的表情,說道:“如此,則公的苦心,我知道了!您這是在‘以迂求直’。正如《易經》上說:‘尺蠖之屈,求其信也,龍蛇之得以存身也。’”“信”,即“伸”。暗以“龍蛇”比喻張士誠,不動聲色地又給他拍了一個馬屁。誇獎他能屈能伸,可稱為大丈夫。

張士誠好文不假,沒讀過《易經》。詢問過了這句話的意思,他大點其頭,說道:“正是,正是!吾的心意正是在此!”

“那麼,我就請為公講一講‘事智於外’是什麼意思了。所謂‘事智於外’,意思就是說該怎麼與諸侯交接。該怎麼以本國的實力,而與天下的諸侯或者交好、或者敵對。我聽說,‘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我也又有聽說,‘內不量力,外恃諸侯者,則國削之患也。’

“什麼是‘結遠援’?遠交近攻。什麼又是‘國削之患’?單純地自恃有強援的幫助,而看不清楚真正的大勢所趨,這就是不自量力,必有‘國削之患’。方今天下,君臣土崩,上下瓦解。元失其鹿,群雄共逐之。

“假設以南北而論。江南的群雄,不外乎公、朱元璋與陳友諒三人。北地的群雄,也不外乎燕王、察罕、孛羅此三人。餘者不說,又只說公、燕王與察罕。察罕之境,臨海東而接東吳,勢如巨虎,虎視兩端。昨天,我請您想一想,誰是今日之曹操?察罕,就是今天的曹操!

“以察罕之強,坐擁關內之地,半天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粟積如山,車馬萬乘。以至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不可勝數!較之昔日的曹操,猶自更勝三分。非只為我漢人之仇讎,亦誠為公與燕王之強敵。試請問公,對此,您平時就沒有過憂慮麼?”

張士誠困守東吳,有一個遠憂,也有一個近慮。他的近慮,便是朱元璋。肘腋之大患。他的遠憂,他所以不得不降元的原因,卻也正是察罕。察罕佔據了河南,隨時可以南下。如果他南下,危害更勝朱元璋十倍。

他默然片刻,說道:“吾當然為此憂慮。奈何敵強!先生有何言以教我?”

“我聽說,最上策的不是在本國內打仗,而是驅狼吞虎,滅敵在境外。那麼,又該如何驅狼吞虎,滅敵在境外呢?我又請試問公,以為我海東如何?”

張士誠實事求是地說:“海東軍卒,稱雄東北。益都一戰,足可與察罕相抗。”

方從哲慷慨激昂,猛地擊打雙掌,說道:“然也!秦卒雖強,被甲冑以會戰。我海東雖窮,戰士們卻不穿鎧甲、赤裸上身就敢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若以我海東之卒與秦卒相比,便好似拿孟賁之與怯夫相較!

“適才入殿的時候,我這位同伴,時三千的勇武,您是看在眼中了。在我海東,像他這樣的人,車載斗量!放目軍中,比比皆是。是以,我海東雖窮,有這樣的強軍,面對雖盛之察罕,我們卻也絲毫不會畏懼。

“‘如何驅狼吞虎,滅敵在境外?’若以察罕為虎,則我海東,即為狼也。公若欲滅強敵在境外,非用我海東不可!”

韓謙陪坐一側,聽了多時,此時不以為然地插口說道:“你這話道理是不錯。但是,你說來繞去,還是想求俺們借糧與海東。如你所言,海東計程車卒如此善戰,俺們又借了糧食給你們,縱然你們最終可以戰勝察罕,難道俺們東吳不是養虎為患了麼?”

“不助我海東,則吳亡在即。助我海東,則能滅強敵在境外。如果只是為擔憂以後的‘養虎為患’,而竟置迫在眉睫的危險不顧。我實在不知該如何說您了。是該說您智慧呢?還是該說您不智慧呢?”

張士誠沉思良久。

錢輔坐在韓謙的對面,他也是不停地搖頭,說道:“然而,終究還是‘養虎為患’。”

方從哲坦誠地說道:“我今來說公,雖是為您牟利,但我畢竟是海東人,不可能賣國以求榮!至於察罕滅後,會怎麼樣?這已經不是我可以向您說的了。但是,即便日後或許真的會出現東吳與我海東為敵的情況,以公之賢,以松江之富,以吳人之強,難道您就沒有半點取勝的自信麼?”

方從哲這話其實就是在說:“我能為你牟取的,只是解決近憂。至於日後,會不會出現與海東交惡,這已經不是我能所說的了。何況,即使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我剛才誇了你們東吳有那麼多的優勢,你張士誠又自認為很有雄心壯志,難道還會怕與我海東交戰麼?”

張士誠哈哈大笑,他還是很有些王者氣度的,說道:“誠然此理!你接著往下說。”

“公如果肯救海東,則是為‘高義’。海東雖得其救,外有秦晉的察罕。公坐山而觀虎鬥之,大利也。義救困燕,威卻強秦,不肯去這麼做,不務此,而卻是目光短淺,只去可惜區區的粟米,專務粟米,則為國計者過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