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19 學校 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19 學校 Ⅰ (3 / 4)

鄧舍正對燈沉思,聽他來了,心中一喜,忙命召進。

姚好古入門就拜。鄧舍道:“先生這是為何?快快請起。”姚好古堅持行禮,以畢,乃起身道:“恭喜主公,得一虎將。”

“一個莽漢罷了,匹夫之勇,稱不上虎將。何喜之有?”

“主公似有煩憂?”

“不錯。我正為一事煩憂。”

“臣請聞之。”

鄧舍扶案而起,他得了那漢子,歡喜其勇武忠孝不假,然而憂愁更多。他道:“眼看我海東、遼東混為一體,可以預想,日後漢人過鴨綠江東來者將會更多。如今,只數萬流民,就出了一個彼輩,看不起麗人。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時日若久,我怕會有隱患。”

姚好古所來,正為此事。難得君臣一心,他且先不給出自己的意見,轉而言道:“臣傍晚回府,這件事是聞家人說起。請問主公,可曾遣人往城中打探風聲麼?”

鄧舍點了點頭。

“臣聞聽後,亦曾親自上街,親耳聽聞,街頭巷尾凡聚人之處,無論酒樓茶館,抑或瓦肆所在,百姓對此無不議論紛紛,一致稱頌主公的賢明。不過其中,也不是沒有憤憤不平,說些牢騷怪話的。這些人裡,有漢人,也有麗人。漢人以為,主公對其處罰太重。麗人以為,主公對其處罰太輕。”

“一樣米養百樣人。要想人人滿意,太過為難。我的煩憂,正因為此。”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民有怨望,若不及早疏導,必然會釀成大患。主公見微知著,誠為海東大幸。”

“以先生看,該如何疏導?”

“宜快不宜遲,宜緩不宜急。”

他認為要解決此事,要快,但又不能急。乍聽之下,似乎自相矛盾。

“願聞其詳。”

“里閭之間,傳言甚快。俗雲: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一兩個人懷有怨、發牢騷,或許不要緊。但如果我行省不立即*相應對策,疏導百姓的話,難免積少成多。事不宜遲,所以,宜快不宜遲。

“然而,正人心,移風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來,不可心急。太急躁了,恐怕過猶不及。因此,又宜緩不宜急。”

鄧舍以為然,同意這個基本原則。可該怎麼具體操作呢?他適才想了有一些辦法,總覺得不夠盡善盡美,急切想知道姚好古的思路,問道:“如何施行,先生可有主見了麼?”

姚好古來的倉促,沒來得及書寫條呈,揀心中所想,梳理清楚,說了出來,道:“臣以為,欲正風俗,首在教育。主公先前,為了得士子之心,不是令各地州縣薦舉賢才,送來平壤麼?我海東州縣近百,料來各地送來的秀才定然不少,要僅靠行省州府裡空缺的位置來安置他們,顯然不夠。而且,就算有足夠的位置,也不能盡數用來安置他等。

“臣以為,主公可以藉機選擇良實溫克、可用之人,充實入儒學提舉司,以重教之名,行正風俗之實,大辦教育。”

“怎麼辦?”

“臣記得,主公曾經有過一道命令,凡麗人有願改漢姓、說漢話、習漢俗、娶嫁漢人者,許之,視為漢人。現今,正到了大力推廣這道命令的時候。夫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化夷狄,必先化其文。各地學校之中,可以講解文字,必用漢語。說及史書,必追溯其源,證明麗人源出漢人。”

這一條不難。首先,自鄧舍推廣漢話以來,北高麗民間,下功夫的著實不少。況且高麗民間,本來就有《樸通事》、《老乞大》之類的漢語課本,風行各地,供麗人學習。

《老乞大》裡,開篇名義,第一篇就是這麼說的:“‘你是高麗人,學他漢兒文書怎麼?’

“‘如今朝廷一統天下,世間用著的是漢兒言語。我這高麗言語,只是高麗地面裡行的。過的義州漢兒地面來,都是漢兒言語。有人問著,一句話也說不得時,別人將咱們做甚麼人看?’”

由此可見,高麗人對學漢話早就習以為常,覺得理所應當,對此沒有排斥的心理。這也是弱小國家仰慕大國的一個表現。

其次,高麗人沒有文字,讀書人向來用的漢字。用漢字教書,更是正常不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