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過答應了,緊接著提出個問題,問道:“不知第一期,錄取多少學員合適?”
“不要太多,八百人吧。面向全軍選拔,可以從我的帳下五衙中多選一些。”
趙過很較真,追問道:“多選一些,是多少?”
海東軍馬十餘萬,五衙佔了將近一半。
鄧舍想了想,道:“五衙以外,給兩成的名額。帳下五衙,給八成的名額。”八成就是六百四十人,分散五衙諸軍,即每萬人中抽選一百多個十夫長。這個數字,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最起碼,若忽有戰事的話,不致影響到軍隊的作戰力。
“行、行樞密院有人提議,問主公,要不要適當地招一些百姓子弟進來?”
“以後可以招,前幾期不能招。”
“臣,臣以為,……”
“我知道,你們提這個建議,也是為行省可以更好的得民心考慮,甚至有利促進我漢麗一家的倡導。往長遠裡看,更有利吸納民間人才,充實我軍隊戰力。但是,做事,要分清楚輕重。眼下來說,我軍的當務之急,不在開源,而在鞏固。鞏固的基礎上提高。強軍之後,可以再考慮其它。”
趙過低頭想了片刻,認可了鄧舍的意見。
“行,行樞密院裡,還有人提出疑問,以為主公定下的淘汰率太高。百分之五。八百個十夫長,八個月後,就只剩下了七百六十個,損失太大。能入學的,顯而易見,肯定都是我軍中的精銳,……”
“精益求精。不經磨礪,何來寶劍鋒芒?每有戰事,奮戰在第一線的,皆為十夫長、百戶,要是他們不夠勇武,不夠剽悍,哪兒來的勝利?操練必須兇狠,用真刀實槍!百分之五的淘汰率一點兒不高。”
鄧舍沉吟了一下,道:“不過你說的也有道理。畢竟都是我軍中精銳,這樣吧,你回去定一個章程,凡因操練不支而死者,一律視作陣亡,給其陣亡待遇。”
“學校的名字,至今未起。一旦動工,校舍建設旬月內就可完工。這名字,還得請主公親提。”
“講武學堂。”
兩人談談說說,探討細節,驀然間聽著遠處三聲炮響。
——
1,蹴鞠。
相傳,黃帝時,就以蹴鞠來訓練士卒。
“中國古代的蹴鞠具有對抗性、競技性、娛樂性和健身性。從蹴鞠發展的歷史來看,漢唐時期,由於具有競技性、健身性和娛樂性,蹴鞠得到了廣泛普及和發展。
“到了宋代,無論在技術水平上還是在普及程度上,蹴鞠都達到了頂峰。人們對蹴鞠健身效能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元代以後,蹴鞠的娛樂性越來越突出,其他三種特性逐漸減弱,蹴鞠運動逐漸衰微以至消亡。”
2,身不能離開固定的位置。
漢朝的蹴鞠,允許激烈的身體對抗,甚至可以推摔。唐代以後,技巧性佔了上風,分很多種。白打,以踢出花樣為主,既可自娛自樂,也可分班比賽。另外有“打鞠”,這是比賽顛球。
而有球門的分隊比賽,球門設在中間,隊員站立位置固定,不許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