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將不和,兵家大忌。
文華國分兵五千與張歹兒,命他暫時統帶過海的時候,也許絕對沒有想到,便因為他的這個舉措,竟然就會在萊州城下產生諸將紛爭的後果。而這個後果,明顯地又將會進一步地導致一系列不可預測事件的出現。
但不管怎麼說,可以將之歸罪與文華國的分兵舉措失誤,也可以將其歸錯與張歹兒的威望不足,尚不足以統帥三軍。事實,已經發生。
……
萊州城中。
郭從龍找到了對付察罕設伏的辦法,無它,唯有一計而已:奪下城池後,就入內據守。所謂“無招破有招”,根本就不去追趕。就算關保軍的佯裝敗北裝得再像,又能拿我海東援軍如何?話說回來,如果去追趕了又會怎樣?援軍人生地疏,稍有大意,難免就會吃虧。
郭從龍長吐出一口氣,心中想道:“好在張帥足夠的謹慎小心,察罕有可能‘圍點打援’的假設也是由他帶來的。他對察罕的或許設伏應該已然早有防備。即便出現了這種情況,料來也不會上當。萬幸萬幸。”
……
萊州城外。
平壤軍原本負責圍困的城牆地段在城南,既然張歹兒下達了軍令,當下一一轉向,人人奮勇,個個搶先,鋪天蓋地地喊叫:“活捉關保!”呼聲振地,幾欲叫破夜色。一股腦兒打起火把,往關保突圍的方向蜂擁追趕。
張歹兒自帶三千關北嫡系,押住後陣,緊隨而行。
山東半島東西長,南北窄。萊州位處東南沿海,若把它與益都和文登連在一起的話,會形成一個三角形。三角的頂端就是萊州。而且這個三角形還是近似等腰的。換而言之,萊州左下邊益都,右下邊文登,分別距離此兩地的遠近也基本相等,都在三百里左右。
唐時,太宗皇帝伐高句麗,除以步卒走陸路攻取遼東之外,又別遣有舟師自海道趨平壤。這水軍一路,就是從萊州出發的。
萊州附郭有個縣城名叫掖縣。戰國時,齊國的田單打敗了入侵的燕軍,收復失城七十餘座,因為有復國的大功勞,所以齊王就把掖縣賞賜給了他,做為封邑。很有名氣的。也是萊州一直以來的郡治所在。
海東援軍要想追擊關保,就得先從此地經過。他們迎著沉沉的夜色,踩踏地上的積雪,就像是在自家院子中散步一樣,旁若無人地直接從掖縣城池中橫穿而過。四五千人,打起的火把亮如天上的繁星,興奮的面容好比看見無數羊群獵物的獵手。充耳聽見的,只有一聲聲“快一點,快一點”的催促。開眼看見的,只有一面又一面的軍旗,相互競追。
過了掖縣,再行十五里,城南有山。名喚“高望”。因其峰巒秀特,可以望遠,故得此名。顧名思義,可見此山的高度。雖然山東半島因地勢的關係,除了泰山,並無特別高聳的山巒。這高望山,其實也不過只有數百米高下。但在一馬平川的原野上,忽有一座山川聳立,會給人一種什麼樣的印象,自然不言而喻。倒也算的上一處險要。
十數里的路程,轉眼即到。
張歹兒遠遠望見此山。他大吃一驚,急忙問左右,道:“城西外,怎麼卻有一座山巒?”為將者,不可不知地理。張歹兒臨來打萊州前,早把萊州周近的地形瞭解了個透徹。他明明記得,城西外邊是沒有山的。
左右也是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有機靈的,忙去找來鄉導詢問。鄉導答道:“好叫元帥知曉。這山名叫高望,卻並非在城西,而是在城南的。”
張歹兒左右的親兵、偏裨面面相覷。卻是追的腳滑,只顧攆著前邊的平壤軍疾奔,連何時偏轉了方向都沒發現。地上到處都是積雪,白茫茫一片,又是深更半夜,他們且為客軍,一時不注意,被關保帶著跑偏了方向,要說起來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張歹兒卻聞言色變,取下馬側鐵槍,橫執手中,急命後軍,傳令道:“吹響號角!教前邊平壤軍馬速速後退!”
“元帥這是為何?”
“來萊州前,本將已經仔細觀看過地圖。萊州附近適合設伏的地方,城東道士谷是一處,城東北萬里沙是一處。你們沒見,本將帶軍來攻打萊州的路上,便遠遠地繞過了這兩處地方麼?除此之外,這一座城南的高望山也是一處!”
“高望山名雖高望,其實不算很高。小人看它山巒起伏,也不算寬大。元帥為何認為它適合設伏?即便韃子要在此地設伏,怕也埋伏不了多少人馬。我軍追趕關保的,加上續繼祖部,有七千人。就算真的碰上些許埋伏,或許也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