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40 金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40 金陵 (2 / 3)

朱元璋一笑,將之扶起,道:“先生不必多禮。”見宋濂隨身帶了有經書,拍了拍腦門,道,“原來又該先生講書,近日事務繁雜,俺卻疏忽忘記了。”轉顧庭中,笑道,“初秋乍至,氣候宜人。今日咱們便在這院中講授,如何?”

朱元璋乞丐的出身,本來並不識字,後來當和尚,開始讀書識字,再又從軍,隨著地位的步步高昇,更加的勤懇奮發,學以補拙,與尋常的武夫截然不同,現今已然粗通文墨,與文人儒生對話的時候,言談舉止,亦可做到禮儀得當,可稱文雅。偶爾還能寫些詩詞,頗得文臣讚賞。

宋濂自無不可。

幾個侍衛搬出桌椅,放在庭園樹下,兩個人,一主一臣,相對而坐,宋濂開始講解經書。他說給朱元璋聽的,是《春秋左氏傳》,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重要的史書一部。春秋諸國紛爭,正合眼下形勢。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多瞭解一些史實典故,對朱元璋來說,不但增長了學問,更有助擴大他的視野見聞,有實用的價值。

宋濂娓娓講解,朱元璋凝神細聽,時不時插話打斷,提出疑問。三兩侍女烹茶倒水,紅袖添香。

是時也,天高雲淡,葉綠雜黃。微風浮動,滿庭菊香。院落間,人聲悄寂,唯聞琅琅書聲。若無昂首挺胸、執戈握戟、站立在院內、廊下的侍衛虎賁之存在,這哪裡還是威名赫赫的吳國公府,竟仿似一處清幽書院了。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停在樹邊不遠。

朱元璋聽的入神,恍然無覺。宋濂乖巧識趣,不動聲色地抬頭看了一眼,見來的是府中總管。只見他面露焦急,連連使了好幾個的眼色。宋濂心中知曉,此人必有急事來報,不慌不忙,講完了一個段落,咳嗽一聲,道:“聖人云:溫故而知新。學問之道,重在溫故。主公,今天便講到此處吧?”

朱元璋先不急著說話。他微閉雙眼,回味方才聽講的內容,咀嚼消化,過了會兒,才道:“先生果然大才。聽君一席課,勝讀十年書。哈哈。”眼光微轉,這才發現了那府中總管,沉了臉色,道,“俺不是早有吩咐,凡聽授講課之時,不得打擾!你卻有何事?”

總管疾步上來,奉上一封信箋,道:“北來急報。”

朱元璋展開,看不得幾行,霍然起身。嚇了宋濂一跳,趕快也從椅子上站起來,袖手侍立一側。千言萬言,不如一默。他心中奇怪,嘴上只是不問。朱元璋顛來倒去,細細看了兩遍,繞樹三匝,喟然嘆道:“北地英雄,何其多也!”

也不等宋濂相詢,他主動把信遞給了過去,道:“何必聚來的急報,海東燕王入主益都。”

“燕王?”

宋政權頭一個異姓王,小明王親自冊封,鄧舍的大名,宋濂其實早已久仰,如雷貫耳。朱元璋對鄧舍也一向是非常的關注,尤其近幾個月,只要與鄧舍有關的,與海東有關的,不管大事、小事,事無鉅細,但凡有點傳聞,他必然都會千方百計地遣人搜尋、瞭解。

“這燕王,還真是個異數。崛起之快,世所罕見。掩有遼東、高麗,今又得益都。先生,以你之見,這條訊息一旦散播開去,會對天下紛爭之局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宋濂之長不在謀略。朱元璋曾問過陶安,劉基、宋濂等四人比之陶安如何?陶安回答道:“臣謀略不如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宋濂的長處在學問之道。不過,儘管如此,朱元璋的問題太過簡單,宋濂還是可以看出來的,他道:“南北格局,將因之改變。”

“怎麼改變?”

“燕王處心積慮,謀奪益都,無它,為繞開遼西、河北,得入中原之途而已。遼西乃大都門戶,河北有孛羅軍,此兩地皆虎穴,輕易不可動之。取道益都,誠為上策。然,益都一入海東,則晉冀元軍定然會因此不安,臣以為,晉冀與山東之戰,已經迫在眉睫了。”

“先生之見,正與俺同。”

朱元璋生的方面大臉,立眉細目,談及軍事,適才的文雅作態不翼而飛,雖戴軟巾,穿便服,語調中不自覺中帶了金鐵之音。他召侍衛,吩咐展開地圖,俯視江山,指點縱橫,道:“察罕早欲圖山東。

“只是一來因他才攻下汴梁,軍力需要時間恢復,糧秣需要時間籌備;二來他的腹心陝西、晉冀等地,有孛羅虎視在側,不先把其內部的矛盾化解掉,無能輕動。且,海東未入山東前,王士誠、田豐不和,彼此多有攻伐,暫可不以為慮。故此,他方才遲遲未動。

“如今,燕王入據益都。與田豐共分王士誠舊地。山東內部之不和,頓得以改觀。

“田豐自號花馬王,為人遠圖,有謀略,銳氣進取,多年來,雖面對察罕與孛羅、此兩員韃子之重將,卻毫無懼意,幾乎無月不戰,無日不鬥。此其深知山東之地,守則覆滅,戰則可強也。燕王,永平起兵,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擁有了遼東與海東,細數其過往,何止無月不戰!據俺海東諜報,他起家時的八百老卒,今日所存者只有十三。可見其好戰的程度,較之田豐,更有甚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