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清秋,賞景的不止鄧舍一人。
金陵城裡,吳國公府,朱元璋負手庭園。府門外,正月朔日時,他親手撰寫的桃符還在,“六龍時遇千官覲,五虎功成上將封”,十四個字寫的墨濃字遒。只是因了大半年風雨的浸染,字裡行間本有的那一股充盈而出的春風得意與睥睨豪氣,卻依稀有些物是人非了。
自至正十五年,他收編巢湖水師廖永安、俞通海等,率部渡江以來,先後得太平、金陵、揚州、徽州等地,所向披靡,震動南北,已然隱約形成了他與張士誠、陳友諒三足鼎立江南的大好局面。然而,便在今年,事情卻似乎開始起了些許微妙的轉變。
便在今年正月,張士誠攻破了濠州,尋又破泗、徐、邳諸州。
儘管這些地方原本就多非朱元璋所有,是被宋政權並及各地零星紅巾勢力佔據的。並且早在他渡江前,就也已與濠州關係不大了。再又,經由當年脫脫的屠城,百萬人煙的徐州也早凋落不堪。但這淮泗重地,畢竟扼守南北要道的所在,如今為張士誠得去,長遠來講,卻不得不說是一個潛在的憂患。
這邊廂張士誠開疆拓土、捷報連連,那邊朱元璋派遣常遇春攻打杭州,卻偏戰數不利。三月份的時候,不得不將之召回。
五月,陳友諒又遣將羅忠顯攻陷辰州。隨後,攻池州。虧得當時徐達、常遇春皆在,遵朱元璋之計,伏兵九華山,好歹勝了一場,斬首萬餘級,生擒三千,常遇春大多坑之。告捷不足一月,閏五月,陳友諒更又親提大軍,陷太平。此一戰裡,朱元璋麾下之舊人宿將花雲戰死,養子朱文遜並死於難。損失不可謂不大。
太平乃金陵之門戶。朱元璋取金陵,走的就是先取採石,然後太平,最後金陵的路子。陳友諒一樣為之,取下太平不久,即與張士誠約同侵金陵,自採石引舟師東下,“金陵大震”。
虧得張士誠沒搭理陳友諒,坐觀不動,給了朱元璋死中求活的機會。用詐降計,哄得陳友諒上了當,一番水戰,殺敵無算。有句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朱元璋縱然獲勝,元氣亦因之而傷。
不過還好,他麾下的另一員大將,金陵水戰後不多久,給他掙了一個面子。閏五月,胡大海取陳友諒佔據的信州路,打了一個漂亮仗,取得勝利。六月,常遇春亦復太平,更築城。接連兩次的勝仗,士氣好容易有所恢復。
這些還都是外患,最叫朱元璋憂心忡忡的,卻是內憂。
內憂從何講起?說來話長。至正十五年二月,劉福通迎韓林兒,立為皇帝,又號小明王,定都亳州。五月,遣人召和陽諸將。和陽諸將誰也?當時在和陽的,正是朱元璋、張天祐、郭天敘等郭子興的舊部諸將。
諸將選了張天祐作為代表,往去亳州,尋自歸來,齎當時的大宋丞相杜尊道檄,授郭天敘為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郭天敘為郭子興的長子。張天祐,“子興婦弟也”,是郭子興次妻小張夫人的弟弟,也是郭子興手下數一數二的猛將。論與郭子興關係的遠近,他兩人都要比朱元璋更近一點。朱元璋,娶馬氏,馬氏為郭子興的義女,算是乾女婿。那時他才不過位居郭子興集團諸將之第三。
幾個月後,和陽諸將渡江,攻打金陵。時守金陵者,有青軍陳野先部。陳野先先降後叛,郭天敘、張天祐遂死在亂中。也就這麼巧。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誰也不知道。隨後的幾年中,郭子興的另外兩個兒子,郭天佑與郭天爵,先後或因謀叛,或因欲“謀害吳國公”,而也被朱元璋先後誅殺。
至此,朱元璋似乎做到了盡收軍權,成為了真正的一軍主帥。
但是,內憂卻還存在。郭子興諸子雖死,郭子興舊部尚有將存。邵榮,郭子興舊部,其人“粗勇善戰”。至正十八年,任江南行省平章,當時朱元璋也是平章,兩人地位平起平坐。即便後來,朱元璋升任行省丞相,尊吳國公,邵榮也僅次其下,地位依然遠高徐達、常遇春諸將。當之無愧的江南行省第二號大人物。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圍聚在邵榮身側的郭子興舊部,如宋氏兄弟等,便是朱元璋的內憂。
“主公?”
“噢,宋先生來了。”
朱元璋正在出神尋思,侍衛們領進了一人。年約五十來歲,狀貌豐偉,美鬚髯。名叫宋濂,字景濂,江南名士,博學宿儒。
元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名,辭不奉詔。幾個月前,應胡大海的推薦,朱元璋遣人把他徵來了金陵,同時徵召而來的且有青田劉基、龍泉章溢、麗水葉琛三人。此四人者,皆江南之人望,儒林的領袖。朱元璋寵禮甚至,專設禮賢館以處之。並尊之為“五經師”,公務之餘,常常請來講經說史。
宋濂為人誠謹,加上新投朱元璋不久,執禮愈發地恭謹謙遜,撩起衣襟,恭恭敬敬地行庭參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