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車兒等的海東騎兵,卻是連步卒戰法也有操練的。畢竟騎兵接戰,不可能總在馬上。這也是鄧舍的一點先見之明。果然,現在就用上了。兩百個人儘量壓低身形,把身體掩藏在水中,順利浮過了對岸。有兩個人不小心短刀碰住了盔甲,發出點聲響,但隨即被淙淙的水流聲掩蓋,沒有暴露。
短兵相接、以多擊少,且是偷襲。兩百個老卒幾乎連個掛彩的都沒,貓著腰進了敵人的帳篷,輕輕鬆鬆解決掉了守河的元軍。
他們在操練的時候,學習過用哪種方式可以在殺人的時候使得對方發不出來聲音,在俘虜的身上試驗過多次,平時的戰中也曾有使用。故此,沒有手生的。這幾十個元軍連一個出聲的也沒,全部死的悄無聲響。
雷帖木兒不花是老行伍了,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他深知偷襲能做到這一步,實在很不簡單,佩服地伸出了大拇指:“做的好!不愧精銳。”
最難的解決掉了,下邊就輕鬆簡單。由幾個老卒拉著浮橋架設在對岸,兩千餘的騎兵人銜枚、馬銜鈴,一個個分別下馬,扯著坐騎,絡繹過河。首先渡河的兩百個老卒早布好了警戒,有專人計算時辰,到點了,敲幾下鑼,保持與其它篝火的聯絡。
總共有兩座浮橋。其中一座出現了點誤差,橋身太長了,稍微費了番周折。還好沒耽誤使用。也幸好是長了,短的話就沒辦法了,只能廢棄不用。不管怎麼說,兩千多人井然有序,不到一個時辰就全部渡河完畢。
左車兒留下了十個人,吩咐他們繼續按時敲鑼,等快天亮的時候再離開。給他們每人留下了兩匹快馬,方便他們追趕隊伍。
——
1,上都到大都之間,有四條道路相通。
這四條道路,其實只有一條是名副其實的驛道,喚作望雲道。其它三條有兩條專供皇帝每年到上都巡幸,分別稱作東道和西道,去時走東道,返回走西道。
東道禁止常人行走。
西道在蒙古國時期是兩都之間的主要驛道,望雲道開通後,它的重要性下降,削減了許多的站赤,除了供皇帝返回大都外,主要用來運輸物資。
第四條道路專供監察官員和軍隊使用。由大都出發,經宜興州,沿灤河西北上行,至上都東涼亭。
2,元朝和之前的歷代中原王朝一樣,凡在官道兩側,都種植的有樹木。
“元朝政府規定,在道路兩旁在栽種樹木。‘自大都隨路州縣城郭周圍並河渠兩岸、急遞鋪道店側畔,各隨地宜,官民栽植榆柳槐樹。’……,栽樹的目的除了提供木材外,也是為了交通。馬可•波羅提到了世祖植樹的意義:‘由是行人易識道途。此事有裨於行人,且使行人愉快。’”
至於各代的中原王朝,更是早有此俗,“單襄公述周制以告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就是說:栽樹成列,以標明道路並及里程,途中設驛站館舍,接待過往的官員,這是周朝就有的制度。
“鄙食”。鄙:周制五百家為一鄙,又說“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國五百里,……。”食,館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