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遼陽的上都軍,統軍元帥名叫雷帖木兒不花。
正如趙帖木兒一樣,他雖然起了一個蒙古名字,其實是個漢人,遼東人氏,小名九四。此人年歲不大,三十出頭,本為關鐸嫡系,為上都留守程思忠的副手,在軍中向有才俊之名,文武雙全,很有些名氣。
關鐸死後,程思忠曾有個念頭,想效仿王士誠、續繼祖為毛貴報仇的故事,提軍殺回遼陽。勸住他,打消這個念頭的,正是雷帖木兒不花。
雷帖木兒不花透過各方面的訊息渠道,對鄧舍有所瞭解。他深深地知道,敵強我弱,連關鐸都不是鄧舍的對手,即便潘誠、沙劉二不也預設了這個事實?憑上都的萬餘人馬,真要殺回去,怕連填鄧舍的牙縫兒都不夠。
故此,遼東戰火不止,上都軍一直坐觀遙望。
短短的大半年裡,在遼東的這塊大舞臺上,多少風流俊傑,先後或者兵敗奔潰,聲勢浩大如搠思監、囊加歹,十萬人全軍覆滅。或者戰沒退走,地位顯赫如潘誠、沙劉二,一個身首異處,一個轉走安豐。
而上都軍卻不但能做到毫髮無損,並且藉機充實,萬餘人發展到近乎兩萬。雷帖木兒不花功不可沒。這個人,還是很有些見識眼光的。
隨著搠思監的敗走,沙劉二的離去,遼東的亂局漸漸平定。塵埃落定,形勢走向分明。別說雷帖木兒不花,到了現在,即使程思忠也能看的出來,日後遼東的王者,必為掩有兩省之地的鄧舍,非他莫屬。
上都孤城在外,關鐸一敗,外無強援。眼下雖安,實際危若累卵。他們非常需要一個強大的盟友。因此,姚好古一與他們聯絡,他們立刻就捐棄前嫌,忘了關鐸之仇,給以積極的回應。
納哈出兵困遼陽,姚好古請他們出軍相助。
雷帖木兒不花認為,遼陽的窘困是暫時的,納哈出攻得再急,局勢再危險,只要有鄧舍在南高麗、在海東的基礎在,遼陽就是有驚無險。哪怕再退一步來說,假設納哈出得手,遼陽城丟了,待南高麗戰事稍歇,鄧舍捲土重來,重新奪回遼陽也並非難事,最多,多費一番周折而已。
河北來的情報,說孛羅帖木兒蠢蠢欲動。自豐州獲勝以來,他時時有北望之意。
上都,乃元朝的龍興之地,漠北重鎮,有極大的政治意義,且具有一定的軍事意義。如果元軍佔領了上都,就可以連通漠南,提挈漠北,與腹裡河北等地連成一片,進,可為進攻遼東的前站,退,亦可做悍蔽塞外的門戶。
以孛羅帖木兒的實力,他要是真的有意北上,上都軍是萬萬抵擋不住的。人情、人情,有來有往才叫人情。遼陽求援,雷帖木兒不花就提議,他們應該去援助。這樣,萬一上都有事,也好請鄧舍支援。
至於鄧舍到時候會不會來支援,雷帖木兒不花只反問了程思忠一個問題:“上都有著這麼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鄧舍會看不出來麼?他會不識輕重麼?他不但會看的出來,他沒準兒還會因此而生覬覦之心。可是有一點,他鞭長莫及。只要有納哈出與世家寶在,他就抽不出手來插手上都,只能望洋興嘆。
“咱們要利用的,就是這一點。既利用他的覬覦之心,來保證上都的安全與發展,文雅點說,這叫借東風之勢,粗鄙點說,咱們要扯起海東做大旗,狐假虎威。同時又發揮我軍地頭蛇的優勢,不給他插手的機會。”
要達成雷帖木兒不花的這個目標,最關鍵的因素,不在上都,也不在海東,而在納哈出、世家寶的身上。
簡而言之,需要保持遼東各方的均勢。一方面,要保證鄧舍佔據上風,另一方面,更要保證納哈出、世家寶不致毫無還手之力。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既使得鄧舍有餘力幫助上都,又使得他受遼東元軍的牽制,無暇插手上都。
由此原則出發,也就基本定下了雷帖木兒不花馳援遼陽的作戰目標:不求殺傷,不是擊潰,更不是殲滅,擊退納哈出,解圍遼陽即可。
有句話說:世上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當雷帖木兒不花的軍隊橫穿過遼東大地,出現在遼陽城外、逼近納哈出右翼大營的時候,他卻忽然發現,他似乎猜對了開頭,卻沒猜對結果。他了解了己方,卻遠遠未能瞭解敵人。
納哈出的右翼,佈下了內外十八層連營。看起來聲張勢大,臨敵對陣,卻一矢未發,不戰而退,根本不給雷帖木兒不花故意放水的機會,轉瞬間,接連潰退了三座營寨。
——要知道,此時天近三更,上都軍剛抵達城外,不僅營寨未扎,甚至還沒與城中聯絡上呢。
元軍潰敗的速度,簡直令雷帖木兒不花瞠目結舌,驚訝的無以復加。如果非要找一個詞語來形容,“望風而遁”,實在是最佳的詮釋。有那麼一瞬間,幾乎讓雷帖木兒不花懷疑,這場面到底是因他的上都軍到來而造成的,還是因為鄧舍的海東援軍大部隊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