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5 定製 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5 定製 Ⅱ (2 / 3)

如果拿後世的術語來套,有元一代,地主、士大夫對胡元政權的擁護可以歸結到階級利益上。特別南方的地主、士大夫,有堅決反元的,更多的選擇了配合。因為蒙元政府用漢法治漢地,最起碼承認並且保護了他們對佃農、對鄉里巴人的剝削。

學術思想上來講,先秦儒家提倡“尊王攘夷”,“嚴夷夏之防”,夷與夏的主要標準在文化,不在種族。

到了南宋,國勢不振,飽受外族欺凌,少數士大夫,如陳亮等人,開始認為“中國”即漢人,對夷狄產生強烈的排斥。不過,這種觀念並不流行。宋之遺民,主要還是由於忠君,而不是排夷。

入元之後,儒生不再講“夷夏之防”,而著重“用夏變夷”。“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主也”。也就是說,夷狄可行漢法,那麼,就承認它們為正統王朝。而元朝已行中國之道,故此可為正統。

也因此,元末群雄逐鹿,絕大多數計程車大夫並沒有響應號召,反而竭力盡忠蒙元。

漢人士大夫的種種心態,簡而言之,其實從十幾年前的一件事上,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至正三年,元帝下詔修宋、遼、金三朝史,任脫脫為主管。

這個史書,蒙元早就想修,只是卻有一個問題,宋、遼、金三朝,誰為“正統”,換言之,蒙元繼承的誰的道統?有以宋為正統,有以遼、金為正統,至少與宋並列為正統的。各種觀點辯論不清,相持不下,故此拖延不決。

到了脫脫修史,畢竟蒙人與遼、金相仿,都是戎狄,不列遼、金為正統說不過去。而漢人對這個正統觀又非常在乎,也不能不取宋為正統。於是,他遂採取了折中的觀點,以宋、遼、金各為正統,互不從屬。至此,方才定下了修史的基調。

當時有兩個名聞天下的漢人士子,一個叫危素,一個叫楊維禎。對脫脫採用的正統觀,他們兩個人一個贊同,一個反對,分別上書,闡述個人的觀點。

危素說:“本朝立國於宋、金未亡之先,非承宋、金而有國也。”他認為蒙元並非上承宋、金,因此自成正統。元滅宋,取而代之,就像是唐滅隋,宋滅週一樣。完全不必諱言,這是天經地義的。

楊維禎說:“歷代離合之殊,固系乎天數盛衰之變,萬年正閏之統,實出乎人心是非之公。”他認為“正統”與否,不完全取決於統治時間之長短,地域之大小,實力之強弱,名分之偏正,而在“天理人心之公”。

他反對將遼、金也視為正統,“道統不在遼金而在宋”。

他認為,元朝理應上承兩宋而繼承正統,而不是上承遼金,也不是自成正統。他的這個觀念,是比較正統的漢人書生之看法,但不論危素,抑或是他,都沒有反對蒙元不是正統的。他們所爭論的,不過遼金的正統罷了。

蒙元既為正統,小明王、徐壽輝等群雄自然逆賊。是以,自當今元帝重開科舉以來,縱然每次南北榜上,上榜的漢人屈指可數。可他們一旦聞訊,依然趨之若鶩。

寒風撲面,鄧舍仰首望天,碧空萬里,雲朵如絮。他不願為此壞了心情,笑道:“今日出遊,只講風月,不說政事。”

轉下大道,行入小路,積雪剛融,土路泥濘。他揚鞭前指,說道:“早就聽聞慶千興、河光秀等人講過,這錦繡山上有一座永明寺,百年的名剎,很有幾個得道的高僧。今日我等既來,不可不去尋訪。”

王宗哲湊趣,道:“丞相大人平日繁忙,少有休息,今難得半日閒。若去了他那寺中,也是那些個僧人的福分。”

李敦儒偷覷鄧舍兩眼,壯起膽子,堆積笑容,說道:“蒙元重佛,連帶高麗也是如此。卑職往日居遼陽,常見城內城外的寺廟中,不但漢人,包括高麗的流民,信男信女來往如織。丞相大人要尋訪寺廟,卑職大膽臆測,怕也有探查民情的意思在內吧?”

拐彎抹角地拍鄧舍馬屁。鄧舍瞥了他眼,一笑,道:“員外郎好會說話。”他們百十人都騎著馬,速度快,四五里地眨眼就到。此時,漸漸近了山外,鄧舍深深呼吸,空氣清冽,帶有松柏的清香。

他征戰連年,從沒過今日的心情。部屬們一句一個的丞相、主公,即便沉穩如他,也忍不住心生漣漪。他不由嘆息,觀望山林聳峙,忽有所感,扶刀策馬,悠悠吟誦,說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這是唐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幾句,放在此情此景,諸人聽了,同時心中一動。

李敦儒反應快,再接再厲,補上:“斯雖僻野,有公則行。”相比中原、江南,這裡雖然是窮鄉僻壤,但是有了您,大名必然行於天下。

接著拐彎抹角地拍鄧舍馬屁。好話聽多了,未免無趣。鄧舍微微一笑,對姚好古道:“山路崎嶇,先生仔細道路。”

李敦儒抹了額頭汗水,鄧舍不理會他,他越發不安。其實,鄧舍對他並無偏見,李阿關得罪他的那點事兒,算得了甚麼呢?無奈李敦儒不這麼想。自鄧舍破遼陽,殺關鐸及其親屬,他沒一天睡好的,夜夜失眠,一閉眼就是噩夢。

要說起來,鄧舍對待李敦儒的態度,與對王宗哲等降官並無二樣。無奈李敦儒也不這麼看。

他性格膽小、敏感,從他怕老婆上就能看的出來。最厲害的時候,李阿關仗關鐸之勢,叫他往東,他不敢往東;叫他往西,他不敢往西。

鄧舍有次主動尋他說話,他之所以擺出愛理不理的態度,就有聽從李阿關背後命令的因素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