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18 通商 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18 通商 Ⅲ (1 / 4)

方國珍派來的使者,是他的一個族弟,雖然也貪財好色,畢竟不如那姓曹的,胳膊肘不會向外拐。拿了許多好處,只做出了一點的讓步。洪繼勳請示鄧舍,該如何辦理?鄧舍經過深思熟慮,認為不妨先答應,寧願暫時吃點虧,總強過拒台州於千里之外,斷絕彼此的來往。

有元一代,最盛時,開有七處市舶司,用為對外開放的港口。後來縮減為泉州、廣州、慶元三處。

其中,自宋以來,慶元即為江南與日本、高麗通商的重要港口,不但對外開放,國內各地更多有商船前來貿易,自北而南,遠至閩廣,“船舶來往,貨物豐溢”。這慶元,如今就在方國珍的手中。

此外,處於方國珍轄下的還有一處重要港口,即為溫州。

宋時,此地即設有船舶司。入元,亦曾為七處市舶司之一,“蕃人薈萃”,南來北往的商船,包括東南亞的許多商人,絡繹不絕。北宋時,就曾有人作詩詠贊,詩云:“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到了南宋,人口將近百萬,其繁榮之景象可見一斑。

鄧舍寧願吃虧,也要與台州簽署協議,用意就在藉此得到方國珍的同意,從而得到出入這兩個港口的通商權。

只要得到了通商權,台州不肯賣的,或者台州不肯要的,完全就可以從港口貿易中得來。若是能因此交往到了沈萬三這樣的巨賈,對海東的幫助那可就不是一點兩點了,甚至可以說,比得到方國珍的支援還要重要。因為方國珍們也許還會考慮政治因素,商人們考慮的只是錢。

如此這般,歷經艱難地談判,兩份協議大體簽署下來。只等兩地的使者們帶回去,交由上官批准,然後就可施行。

眼看元旦將到,鄧舍誠意邀請使者們留下來過年。方國珍的使者同意了,姓曹的使者不願意,他急著回去著手倒賣高麗女的生意,怎肯蹉跎終日,虛度光陰?

他大義凜然地說道:“今與貴行省條款已然簽訂,實不可拖延。通商,國之大事。俺嘗聞有國無家,未曾聞因私廢公。區區一節,不過也罷。明日,俺便登船離港,回去浙西。”一副盡忠職守、克己奉公的樣子。

鄧舍肅然起敬,讚譽有加。

他既然堅持要走,鄧舍有一件事不可不辦。中國禮儀之邦,向來講究禮尚往來,需得選出一位使者,備上一份厚禮,隨他一起回去。

使者的選擇很有學問。出使之人,代表一個國家,抑或一方勢力,頭一條,是為臉面,要儀表堂堂。第二條,孤身而入外國,關係本國形象,不可懦弱,要有膽色、氣節。第三條,遠赴千里之外,沒辦法事事稟告本國然後決定,必須擅長機變,識得大體。第四條,登外國君主之殿,且與外國的俊才少不得宴席往來,侃侃而談,不可沒有學問。

數遍海東,符合這條件的,最合適的人選當然洪繼勳、姚好古兩人。可鄧舍安排給他們有重要事務去做,脫不得身。轉而求其次,洪繼勳提出兩個人選,一個羅國器,一個方補真。

鄧舍思忖良久,說道:“羅國器溫而不厲,方補真激越鋒銳。羅國器可為主使,方補真副之。”羅國器曾經軍伍,膽色是有的,但他的稜角早就被磨平了。出使外國,固然穩重為上;戰亂年間,不可沒有銳氣,方補真為其輔佐,正好合適。

他兩人都在城中,得了命令,即日整裝。

到的晚間,鄧舍召他們來,細細囑咐一番。頭一回派人出使外國,事關重大,絕不能引起張士誠等人的輕視。鄧舍送了十二個字給他們:“在堅持‘溫和友善合作’的基礎上,要做到‘有理有據有節’,切不可搞壞了好的的局面,但也不能一味退讓,有辱我海東的體面。”

兩人答應不提。

次日一早,鄧舍親自相送。浮海的船隻由平壤府派出,隨行三百士卒,另有洪繼勳挑出來走浙西門路的密使,以及通政司的一些情報人員。

到了港口,海風撲面,遠望海天一色,浩淼無邊,浪花拍打在岩石上,碎成片片粉沫。口岸邊兒停靠的有外來的商船,帆檣林立,連成一片。這些商船,有些來自南部高麗,有些來自山東、浙江,間或有來自日本的。看起來很多,其實多為中小商人,船也不大,運載的貨物不多,貿易並不興旺。

那姓曹使者來時乘坐的船隻,沒與商船為伍,專開闢有一片水域,供其停泊。平壤府徵調的出使船隻,也停在一邊兒。

鄧舍吩咐侍衛取來美酒,先敬那姓曹的,道:“曹公遠來,招待不周,尚請見諒。貴上誠王,赫赫巍巍。昔日高郵之威,南北婦孺傳唱;今日雄踞江浙,東西英雄趨附。又有古賢人養士的風範,禮待君子,倡導文明,海內士子,無不稱頌。

“海東鄧某,雖然身居偏遠之地,委實心慕已久,只恨有這小小的職務纏身,無法前去浙西,與貴上相見。好在,曹公不以我海東僻遠,親移玉趾,辱於敝邑。幾次對談,令我獲益匪淺。浙西俊彥,真是名不虛傳。

“臨別而言,……。”鄧舍拱起手,酒杯呈上,“請滿飲此杯,一帆風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