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不是想吞併山東,山東隔著大海,吞併也不切實際。只是山東內憂外患,察罕帖木兒隨時可能攻入,若被他得了山東,遼東便成孤地,後果可想而知。故而,不得不防一手,早做預備,免得兩眼黑,到時措手不及。
他交給李首生的任務,不止探查山東虛實,還包括了探查河南虛實。必須知己知彼,他才可以適時做出或援助、或坐觀、或者其它的正確決定。
“具體計劃是怎麼計劃的?說來聽聽。”
“卑職奉主公之密令,從諸軍中總計挑選出來了三十六人,盡為原籍河南、山東、中原等地的老卒,挑選的標準有六:首先,有城府;其次,有機變;再次,會察言觀色;第四,能言善道;第五,有父母子女在我海東;第六,互不相識。
“計劃分批先入山東,隨後半數趕赴河南。
“不管負責山東事宜的,抑或河南事宜的,第一步,各自返回本鄉,藉助鄉黨做初步的瞭解。第二步,隨身帶有金銀珠寶,若有機會,可賄賂當地有權勢者,或入地方衙門,或入軍中;若無機會,則長期偃伏,可辦酒樓,可辦客棧,藉此收集情報,同時長期偃伏。第三步,無論有沒有打入當地衙門,都可視情況收買對方之官僚。”
孫子論間,分五種。“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李首生列舉的計劃裡,佔了三種。藉助鄉黨為鄉間,收買對方官僚為內間,打入對方官僚系統、藉助職業長期偃伏為生間。
鄧舍頷首,問道:“軍紀強調了麼?”
“賞則重賞,洩密者誅。
“卑職除了選此三十六人做主間之外,另外選有七十二人做副間,副間之下又有從間。每一主間與兩副間為一組;每一副間與兩從間為一組。副間與從間,亦有收集情報之責。有事時,則從間聽副間之令;副間聽主間之令,以為配合、掩護。
“主與副之間,副與從之間,主不知從,從亦不知主;每組之兩副,彼此也不相知。同時,從有督副之責;副有督主之責。
“主、副、從之外,卑職親自坐鎮山東,帶二十人,專責匯攏情報。若有叛變,則卑職親遣人殺之,並及子女親人。”
簡而言之,分作三*組,七十二小組。每大組三個人,每小組也是三個人。彼此之間,單線聯絡,總的聯絡人為李首生。他手底下二十個人,不負責情報收集,專門負責殺叛徒。萬一出現叛變,則連及叛變者留在海東行省的親人。
李首生說完,取出所選定的間諜名單,遞給鄧舍觀看。鄧舍仔細考慮片刻,沒補充的地方。
當初選擇李首生管情報,就因他心思縝密,為人深沉、低調。鄧舍又特地叫羅國器、洪繼勳等人給他上過課,講過歷代兵法中有關用間的內容。他這幾條,就嚴格執行了孫子中對間諜運用的原則: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正事談過,鄧舍召來畢千牛,上了飯食,留他共用。正吃飯間,聽見門外嘈雜,不知發生了何事。
——
1,官醫提舉司。
並不是每個行省都設定的有,“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陝西五省各立一司,餘皆無”。“不設司的行省則設提領所或置太醫散官進行管理。元代官醫提舉司的設定是地方醫政設定的創舉,對於加強個體醫戶的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2,醫戶。
“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統轄。”
這只是簡單的一個概括,往細裡分,信奉伊斯蘭教的還有答失蠻,信奉基督教的有也裡可溫。根據役種又有站戶(站赤)、灶戶(鹽)、窯戶等等。
戰國時,有一位慎子,他這樣說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針對元朝的戶籍制度,後人評價,卻是真正的“以天下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