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十九連連搖頭,說道:“數千漏網之魚?大人雄兵百萬,哪裡用得著俺出面丟醜?”
“是,是。卻是我記錯了,不是數千,足有萬餘。”
劉十九卷下衣袖,整了整衣冠,肅容道:“平定遼東,全賴主公天威。”
鄧舍心想:“財色不足以動其意,公侯則足夠了。”說道,“大人所言正是。”改了前番說辭,修正為,“天使大人親臨陣前,宣皇恩之浩蕩;身先士卒,礪三軍之鬥志。大人指揮若定,將士用命,一戰而定。”
劉十九這才滿意。
自劉福通任丞相,掌握大權,其家宗族子弟遍佈朝堂。顯赫者,如他的弟弟劉六,任知樞密院事,——樞密院的主事官。
劉十九這侍御史的官職,歸御史臺轄屬。從二品不假,上頭有從一品的御史大夫兩員,正二品的御史中丞二員,同級的侍御史也並非他一人。況且御史臺的權力,名義上掌管官員之黜陟,在這戰亂年間,威風遠不及管兵事的樞密院,他早就有心調個位置,給劉福通說過幾回,苦於沒有機會。
劉福通再一手遮天,樞密院不是他劉家的樞密院,沒好的藉口,不好安插。當初起事的勳舊,死了許多,活著的也有許多,各有部曲。劉福通做的要是太過分了,難免招致共怒。如今難得的良機,劉十九豈會輕鬆放過?
而對鄧舍而言,左右不過再寫一封報捷奏摺的事兒,有機會攀上劉十九的交情,利人利己,這買賣絕對稱得上划算。
鄧舍道:“卻有一點,閭陽,……,請問大人,要不要寫如奏摺?要寫的話,該如何去寫?”劉十九正色道:“潘平章損兵折將,央大人代為鎮守,海東、遼東相鄰,本該友愛互助。這點小事,何必寫入奏摺?待俺回去,自會替大人明言。”
賓主皆歡。
閒談片刻,洪繼勳旁敲側擊,問起小明王有無徵召雙城軍馬勤王的意思,劉十九得了好處,自無隱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說道:“本來劉平章萬里勤王,抵達安豐後,對主公提起過大人兵精將勇,主公頗為意動。
“無奈察罕帖木兒因劉平章過境一事,加緊了河南的防守,打造的好一個銅牆鐵壁,通行極其不易。之前韃子防守不嚴時,劉平章數萬人馬透過,尚且十損三四,更別說眼下了。俺的兄長考慮到這此中的難處,勸說主公打消了這個念頭。”
鄧舍心中一鬆,一塊大石落地。
——
1,漢四郡。
公元108年,漢武帝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設定了樂浪(約在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
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併於樂浪郡。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管轄範圍內的高句麗縣建立了政權。
2,然遼東、高麗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
“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
3,散官。
散官之制始於兩漢,指的是無印綬、不理事的官員。如漢之大夫、博士、謁者、郎官,或無專職而參預議論政事,或侍從左右,傳達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