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裡虎臺走後,第二天。
遼東諸般勢力聚焦遼陽。
遼陽行省內,文武官員各歸其位。城內、城外營中,雙城軍披堅執銳,有的站崗放哨,有的巡邏內外,嚴防警惕降軍生亂。遼陽降軍刀槍入庫,以百人隊為單位,排著長長的佇列,由專人監督著,一行行走入大校場。
大校場佔地極廣,足可容納上萬人,被分作了五塊區域。每一塊區域之間,以精選的雙城漢卒為界限,三步一人,五步一弩,拉了長長的警戒線。未曾融化乾淨的積雪上邊,有無數的軍旗招展,望之殺氣森然。
這裡就是慶千興、左車兒挑選精卒的地方。
鄧舍給他們定下了次序,先挑關鐸嫡系,然後挑選雜牌。說是兩卒取其一,關鐸的嫡系畢竟精銳,非是雜牌可比,可以適當地放寬條件,遇到素質特別好的,比如三取其二,甚或四取其三,也是可以的。
等候挑選的降軍,列隊集中在左邊三個較大的區域。
挑選出來的降軍,去右邊第一個區域,打亂重編,滿上千人,即拉出去,封閉在不同的城外營中,接下來會把他們再次打亂,對他們進行第二次的改編,同時插入或多或少的雙城士卒以及軍官。
完成了這兩個步驟之後,改編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一半。
隨後,發給代表雙城漢卒身份的紅色肩章,確定營號,由新任的軍官帶隊操練,鄧舍也會親自督管。操練的目的有二,一來加快上級與士卒的彼此熟悉,二來加快士卒彼此及其各部間的磨合。
淘汰下來的降軍,去右邊第二個區域。
對他們的處理就簡單許多,只進行一次改編,不給肩章。人數夠了,便派人帶著送去蓋州、平壤,交給趙過、文華國安置。不過有一點,趙過與文華國只負責安置他們,沒有管理他們的權力。
鄧舍早先專門設定有屯田使,河光秀當過。當時屯田軍的數量並不太多,如今多了兩萬多人。一個上萬戶府才六七千人,下萬戶府不過兩三千人,加上以前的那些,夠成立七八個屯田萬戶府了。
因此,他打算提高一下屯田使的品級,便在行省中置個營田司,各地的屯田軍,一概歸其統轄。也就是說,屯田軍自成系統,與地方上沒關係,與地方駐軍也沒關係。但是,在緊急狀態下,如果有敵人攻城,城防軍有權調動屯田軍協防,屯田軍必須服從。
如此一來,野戰、城防、屯田三者的關係,就劃分清楚了。
好處有很多,該野戰的去野戰,該守城的去守城,該屯田的去屯田,權責分明。並且屯田軍,可以用來安置野戰、城防軍裡的老弱病殘,不願退伍、或者無處可去的傷殘士卒有了著落。冗員一減少,戰鬥部隊的戰鬥力也就隨之提高。
再往細裡說,鄧舍下一步,準備徹底地把野戰與城防也分開。
野戰軍隊為主力,糧餉最高,行省撥付;城防駐軍為地方,糧餉次之,地方供給。地方怎麼供給?餉可以由地方出,糧得來自屯田。
屯田軍種出來的糧食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上繳行省,一部分自用,一部分給地方駐軍。凡地方駐軍需用糧食,屯田軍先上報營田司,營田司再報給左右司,左右司請行省長官批示,隨後定下數額,同意撥給。
這麼著,糧、餉、軍隊;屯田、地方、城防,三個不同的系統,彼此牽制,互相制約,就平衡關係來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人的地位一高,有些東西,他就不得不想。而就眼下來說,鄧舍也就只是想想罷了,時機不對,待要實行,非得等局勢安穩不可。暫時的屯田使,仍舊由河光秀兼任就是,選了幾個幹吏,協助幫忙。
慶千興、左車兒兩人日夜不停,熬的眼珠子紅通通的,兔子也似。一天天過去,兩萬人的精銳漸漸挑夠。
……
別裡虎臺走後,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