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才說高麗?”
“小人上月聽聞,關平章傳檄高麗,故此隨口說出。實非小人本意,小人膽大包天,妄猜國家軍事,該死!該死!”
關鐸傳檄高麗,在往豐州之前。那會兒還在上都,鄧舍也知道。他如夢初醒,十幾日來一直憂慮的另一個重大問題,就此得到解決。
山東之地,毛貴、田豐經營多年。部屬若只八百人,去也無妨。而今,數萬人轉眼即可招來,想想他這一世的親爹、鄧三兩人之死,又怎肯再去寄人籬下。並且,毛貴、田豐二人的名字,他在穿越之前,連知曉都不知曉,可見最後也是覆敗結局。
那又和投上都,自蹈死路有什麼區別?所謂投朱元璋也一樣,八百人時可去。數萬人就不同。首先毛貴、田豐,就不會放他們透過。
與其把命放在別人手裡,何不拼一拼。便在這亂世之中,吃人時代,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一回!也嚐嚐其樂無窮的滋味?
上都不可去,山東不可去,江南去不成。
遼東也不可留。
不提漠北諸王、東西道諸王,遼東接壤腹裡,兩省交界線綿延千里,站赤驛道四通八達,腹裡集結的重兵隨時可以入境。行省境內無山川之隔,南北貫通,大批元軍分佔重鎮,行動方便。這也是關鐸北伐軍被迫一直流動作戰,攻城殊少守據的一個原因。雖佔據了遼陽等一些重鎮,也只能集中兵力固守,打不開局面。
不是不想守,更非不知道沒有立足之地,就是流寇,沒有太多發展空間的道理。而是根本不能守,佔一城,元軍八面來援,兵卒少了,守不住;兵卒多了,糧不夠。元軍一圍,孤城怎麼守?所以只能全軍集中一起,流動作戰。
面對這種情況,傳檄高麗的決定,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若不是救援河南,趕赴豐州,怕這會兒,鄧舍早已隨軍到高麗了。
高麗,自遼朝以降,二三百年間,屢經入侵。王權旁落,權臣專權達百年之久;到蒙元建國,數度征伐,掠取人口。兩徵日本,皆令高麗供錢供物、打造大批船隻,其國內又有三別抄之亂,國力、民力早就空虛。如腐朽之樹,不堪一擊。即使這樣,還應蒙元要求,徵調了數萬軍隊入中原協助鎮壓紅巾,其國內目下形勢,可想而知。
從地理環境說,高麗懸海外,同遼東之間,鴨綠江天險阻隔。隔海相望山東、河南江北,這兩地俱為紅巾勢力範圍,海路直達,通行無阻。攻下高麗,便可互相通達,徐以後圖。
鄧舍想到此處,不喜反而焦慮。沒兵在手,一切都是空談。
他喚來親兵,肅容敬聲:“給先生茶。”
——
1,根腳。
元朝官員任用首看根腳,根腳指一個家族和蒙元的淵源,淵源越深,根腳越大,則其弟子入仕機會越高,前途越廣。最高階層官職幾為數十大根腳家族佔據。其中有蒙古、色目,也有少數漢軍世家。元朝政府人事的變遷,不過是這些根腳家族的人易椅而坐的遊戲。南人之中並無大根腳家族,因此入仕艱難,欲求高職更難得。
最有根腳的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四傑”,這種根腳,被稱為老奴婢根腳。老奴婢者,成吉思汗之奴婢也。其門下往往佔據大官十之八九。
“惜乎,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惟論根腳。其餘圖大政為相者,皆根腳人。”南人“年年去射策,到老猶儒冠。”蒙古、色目根腳子弟“不用識文字,二十為高官。”
2,傳檄高麗。
二月,移檄高麗: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飢者之得膏梁,病者之遇藥石。今令諸將嚴戒士卒,毋得擾民,民之歸化者撫之,執迷旅拒者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