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氐族起源
作為在五胡亂華時期先後建立過仇池、前秦、後涼、成漢四個國家的民族,作為唯一一個在這一時期統一過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氐族,我們不能將它的來龍去脈一概而過。雖然英雄是可以不問出處的,雖然它和鮮卑一樣,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在那段歷史中它所佔據的地位,以及那些因它而起的故事和傳說,在時間的河流中所掀起的漣漪,同樣波瀾壯闊,動地驚天。
氐族,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由地名而轉為族名,自稱“盍 (hé)稚”,“氐”為它族對其之稱。由於氐、羌相鄰,先秦人視之為氐地之羌,又覺與羌有別,因稱之為氐羌,或單稱 “氐”。 孔晁在《逸周書·王會篇》“氐羌以鸞鳥”的注中提到:“氐羌,氐地羌,與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渭之氐矣。”魏晉以降,逐漸成為氐人自稱。
關於氐族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氐、羌同源而異流。
執此觀點者認為,在古典資料中,羌先見於記載,有羌無氐或羌氐共用,如《尚書牧誓》中提及武王伐紂事,周率“蜀、羌、髳(máo)、微、盧、彭、濮人”伐商,有羌無氐。又如《詩經·商頌·殷武》雲:“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羌氐共用。資料顯示,在西周之前,未曾有氐人單獨存在的記錄。
於是,有觀點認為,氐族最終能夠形成一個獨立的民族,是由於有些羌人部落從高原遷徙於河谷,由遊牧轉向農耕,並在與周圍漢族日益頻繁的接觸中,受漢族先進經濟與文化的影響,其語言、經濟、文化發生變化所致。
氐族,是被漢化了的羌人。
另一種說法認為,氐、羌雖自古關係緊密,但從來都是兩個不同的民族。
在古代,羌、氐同屬西戎,境地相鄰,且多錯居雜處,關係十分密切。但是從羌、氐的原始分佈、經濟生活、服飾習慣等方面來看,兩者區別很大,氐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心理狀態,與羌不同,故自古就是兩個獨立的民族。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氐族的形成和“三苗”有關。作為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出現的部落集團,三苗與華夏族先民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最早分佈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後來華夏族向南擴張,三苗被迫向西、向南遷徙,讓出自己的領地。其中,有一支沿漢水向西北遷徙,即《舜典》提及的“竄三畝於三危”,遷徙到渭水上游和岷山以北地區。後來,這些地區就成為氐族的發源地,因此認為,三苗西遷是氐族形成的淵源之一。
那麼,氐族究竟從何而來呢?
我們綜上所述,概括如下:氐族的形成和中國古代的西戎、三苗密切相關,又因為和羌族相鄰,雜居共處,也融合吸收了羌族的成分,同時深受漢民族的影響,最終形成了本篇所要講述的民族——氐族。
其實,以上的任何一種說法,你都可以完全取信,並不絲毫有損它的威名。正如《兩晉演義》開篇所言:華人非特別名貴,夷人非特別鄙賤。所尊貴的,我們所要敬仰的,是他們身上擁有的文明。
在春秋至秦漢時期,氐人的活動範圍在西起隴西,東至略陽,南達岷山以北地區,即今甘肅省東南、陝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處,漢代在氐族聚居區設有武都、陰平等郡,並置十三氐道,制始於秦。五胡亂華時期先後建立政權的略陽蒲(苻)氏(前秦)、呂氏(後涼),其先人都是從武都遷徙而來。
由於戰亂的原因,氐人在漢武帝時期(開拓西南境)和三國時期(曹操、劉備相爭)經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遷徙,使其分佈範圍進一步擴大。至魏晉時期,氐人除分佈在武都、陰平兩郡外,在關中、隴右一些郡縣也形成了與漢人及其它各族交錯雜處的聚居區,主要有兩個:一是以京兆(長安)、扶風、始平三郡為中心;一是以隴右的天水、南安、廣魏(晉時改稱略陽)三郡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