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潞川之戰取得勝利的訊息後,苻堅留太子苻宏守長安,親率十萬大軍向鄴城進發,行軍七日即至河南安陽。王猛棄大眾而潛迎苻堅,二人同至鄴城城下,共攻鄴城。
370年十一月七日夜,燕散騎侍郎餘蔚率守軍五百餘人開啟鄴城北門,引秦軍入城。
燕主慕容暐在逃亡途中被捕,苻堅命其回城率文武百官出降;太傅慕容評逃至高句麗後被送交秦軍;領兵為機動的宜都王慕容桓被追兵斬殺。前燕其他州、郡守牧及部族首領盡皆投降。
至此,前燕滅亡。
慕容垂當時也跟隨苻堅到了鄴城,收集諸子,抱頭痛哭,哀家國淪喪,嘆命運多艱。父兄數代人全部心血至此成空,自己縱有奇謀良策,此時此刻,也只能徒呼奈何!還要小聲些呼,免得苻堅聽見。
前秦滅燕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縱觀當時形勢,前燕國大、人眾、兵強、地險,並沒有必亡之理。然而在前秦進攻之下,數月之間即告滅亡,箇中原由令人回味深思,分析如下:
其一,雙方政治差異明顯。
苻堅當政之後,勵精圖治,民殷國富,百官擁護,人民愛戴。因此,前秦雖國小民稀,但卻擁有了赫赫大國的實力。
前燕方面,由於慕容暐年幼闇弱,太后可足渾氏驕奢淫 逸,太傅慕容評視財如命、貪得無厭。二人狼狽為奸,專斷朝政,致使前燕政治黑暗,經濟困頓,國力不斷下降。據《資治通鑑》記載,燕“倉庫空竭,用度不足”,“國家政法不立,豪貴恣橫”,以致造成“吏斷常俸,戰士絕廩,官貸慄帛以自贍給”的困難局面。
正如此,前燕雖國大民眾,據山河之險,但是其民心、軍心士氣乃至於戰爭實力均無法和前秦相比較。滅燕之戰表面上看是以弱勝強,事實上卻是一場摧枯拉朽的戰爭。
其二,雙方在人才任用上,差距巨大。
苻堅收天下英才為己用,且知人善任。遇關中王猛時,“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對王猛委以重任,“軍國內外萬機之務,事無鉅細,莫不歸之”。
王猛,做為前秦滅燕的直接指揮者出現在本篇當中,不僅會拍馬屁,調和君臣關係,而且精於實幹,名副其實。
前燕方面,可足渾氏和慕容評嫉賢害能,官非才舉,有一慕容垂而不能用,居然迫使慕容垂遠走他鄉,使前秦不費吹灰之力即解除了向前燕進攻途中所要面臨的最為可怕的對手。在軍事統帥的任用上,貪財如命的慕容評和躊躇滿志的苻堅、王猛更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其三,雙方指揮藝術優劣明顯。
在攻打洛陽、滎陽時,王猛先以部分兵力控制成皋險關和孟津渡口,堵塞燕軍出逃通道,然後重兵威逼,兵不血刃迫降前燕洛陽守軍,完成滅燕第一階段戰略任務(打通漕運)。兩軍相持階段,王猛以五千騎兵奇襲敵軍輜重,火燒敵軍糧草,亂敵軍心,為隨後以弱勢兵力擊敗燕軍四十萬大軍打下基礎。在追剿殘敵過程中,王猛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力求殲敵務盡,將逃竄之敵全部擒獲,徹底消滅前燕勢力。
這些重大的作戰行動,環環相扣,而王猛揮灑自如,發揮了高超的指揮藝術。秦軍節節取勝,愈戰愈勇。
相比之下,缺少了慕容垂的燕軍表現極為拙劣。慕容藏十萬大軍救援洛陽,面對秦軍萬人迎擊,一敗而龜縮於黃河以北,不敢再戰,坐看敵人攻克戰略要衝。最高統帥慕容評更是鬧了一個人類戰爭史上的千古笑話(封閉山林、泉水,讓士兵出錢購買),豈能不敗!
前秦滅燕之戰,距燕國擊敗桓溫北伐僅僅一年時間。同樣一支燕軍,在慕容垂的領導下,能夠將東晉五萬精銳幾乎殲滅殆盡。在戰役實施過程中,軍事行動章法分明,指揮有序,阻擊、進攻、追擊有條不紊,充分顯示了燕軍固有的作戰實力和素養。然而,一年之後,卻在慕容評的統帥下不堪一擊。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誠如是也。
前燕,是滅亡在自己的手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