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23.前燕滅亡(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23.前燕滅亡(下) (1 / 3)

有慕容垂來投,雙方力量此消彼長,前秦就有了滅燕的實力;有了洛陽和滎陽,就打通了黃河漕運,後顧無憂;有了前燕君臣的麻痺大意,就可以兵出敵人所不意,戰而勝之。

此所謂“得天時,佔地利,擁人和”,條件足備。

370年四月,王猛率楊安等十位將軍、六萬步騎兵,再次東伐前燕。此戰,為滅國而來。

出征的那一天,苻堅親自送行,直至灞上,君臣舉觴對飲,互道珍重。

“今授卿精兵,委以重任,當先破壺關(屬山西上黨),繼平上黨,長驅取鄴,此捷濟之機,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我當親率萬眾,繼卿星發,舟車糧運,水陸並進,於鄴相見。卿儘管前行,但憂賊,不煩後慮也。”

苻堅所言,語重心長,深得山西地理軍事之妙,秦軍出征後的進軍方略,正是按此進行。有了第一次伐燕的勝利,王猛自是信心滿滿、躊躇滿志,“……藉宗廟之靈,稟陛下神算,殘胡不足平也。願不煩鑾軫,冒犯霜露。臣雖不武,望克不淹時。但願速敕有司,部置鮮卑之所”(《晉書》)。

這是一段格外肉麻的馬屁,但卻恰當其時,苻堅聽後倍感愉悅舒心,王猛拍完也覺得精神抖擻,三軍將士更是士氣高昂。在如魚得水的君臣關係中,王猛率大軍直撲上黨險要關隘——壺關。

上黨,即今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郡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東據太行南麓,西臨霍山、太嶽,南通晉城、洛陽,北走左權、太原,有沁、漳二河縈流其間,關山險固,“自戰國以來攻守重地也。”長治周圍,據高設險,東下壺關,則至安陽而走河北,南過太行則抵沁、孟(河內地區)而入河南,“誠自古必爭之地矣”。

370年七月,王猛率軍圍攻壺關,遣大將楊安另率一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縱觀整個滅燕過程,前秦的戰略層次極為分明,先取洛陽、滎陽以通漕運,然後攻上黨,出潞川,下燕都鄴城。至於楊安所率偏師,任務更是明瞭,掩護主力,牽制晉陽守軍,使其不能南救上黨,以便達成戰略意圖。

八月,從幻想中清醒過來的慕容暐悔之不及,命令太傅慕容評率全國精兵四十萬眾,迎擊秦軍,並命令宜都王慕容桓領機動兵力一萬,駐於沙亭(在今河北大名境),作為慕容評後繼。

此時,錯過了最佳防禦時機的慕容暐欲哭無淚,大軍出征後惶惶不自安,自我安慰式問計於朝臣,渴望得到一個類似於“秦軍到此一遊”的答案,然而大臣們的回答擊碎了他最後的幻想:千里遠來,焉能不戰?

由於燕軍防守薄弱,王猛不久即順利攻克壺關,俘虜上黨太守南安王慕容越。所過郡縣,皆望風而降,前燕舉國震驚。之後,王猛親臨晉陽,九月十日,秦軍攻克晉陽。

接連的勝利恐嚇住了慕容評,其所率領的四十萬大軍進至潞川(今山西濁漳河)後即止步不前,企圖利用潞川阻止秦軍進攻。十月十日,王猛率軍進逼潞川,與慕容評相持。

潞川之戰,正式開始。

雙方相持之初,慕容評以王猛“懸軍遠入,利在速戰,議以持久制之”,堅守不肯出戰。

在對方士氣如虹之際,堅守不戰未嘗不是避敵鋒芒之策。如司馬懿對陣諸葛亮,正是用此方法多次迫使諸葛亮糧盡退兵。空有經天緯地之才,十萬效死之士,卻只能換得六出祁山而無功。但是此時情況相異,王猛在第一次攻燕時,已經疏通漕運,可謂後顧無憂,完全耗得起。更何況前秦此次侵犯志在滅燕,慕容評除了戰而勝之,別無選擇。

手握四十萬燕軍精銳,一箭未發而和區區六萬秦軍相持,除了怯敵畏戰,還能對慕容評如何評價?

兩軍相持過程中,正值生死關頭,慕容評卻絲毫不以國家存亡為重,不知體恤士卒,專以斂財為本。為撈取錢財,身為統帥的慕容評居然封閉山林、泉水,規定所有士兵必須出錢向其購買木材和飲水,並明碼標價:入絹一匹,方得給水二石。統帥收錢高如山嶺,士兵痛恨深入骨髓。

王猛探得訊息後大喜過望:“慕容評真奴才,雖億兆之眾不足畏,況數十萬乎!吾今破之必矣。”

當是時,慕容垂正在前秦軍中,真不知得到如此訊息後會作何感想!故國已成往事,一聲嘆息而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