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21.北伐(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21.北伐(下) (3 / 3)

當時,到達枋頭的晉軍情況並不樂觀,雖然北伐軍節節勝利,但西路軍袁真在平定譙、梁之後,並沒能順利打通石門漕運糧道,完成戰役目標。慕容垂派燕范陽王慕容德、蘭臺侍御史劉當率騎兵一萬五千駐屯石門,完全斷絕晉軍東、西兩路會師可能。桓公瀆也由於乾旱而水位下降,不能通運。北伐軍水運不通,退路及糧食供應均被切斷,桓溫頓兵枋頭,鄴城雖近在咫尺卻不敢揮兵直進。

而且,在頓兵枋頭之後,桓溫和慕容垂幾次交手均遭失敗,又有傳言前秦援軍將至,北伐軍士氣愈發低迷,此消彼長之下,退兵已成必然。

369年九月,由於水路不通,桓溫命令燒掉所有船隻,放棄全部輜重,從陸路撤軍。沿途為防止燕軍投毒,一路鑿井而飲,行七百餘里而追兵不至,晉軍於是放鬆警惕,開始大踏步後撤。

其實,前燕的追兵一直就在北伐軍的身後,慕容垂親自率領八千騎兵尾隨追蹤,並不是不願出擊,而是在等待一擊而勝的時機。

當晉軍認為燕軍並沒有派出追兵時,當晉軍放鬆警惕防備鬆散時,當晉軍思鄉心切戰意漸消時,當晉軍日夜兼程疲憊不堪時,那就是燕軍進攻的時機。

很榮幸,慕容垂等到了這樣的機會;很不幸,晉軍正如慕容垂所料。

桓溫見追兵未至,於是大膽撤軍,命令晉軍兼程而進。緊隨北伐軍身後的慕容垂隨即下令急速追趕,並使慕容德率精騎四千於襄邑(今河南睢縣西)設伏。

九月,慕容垂在襄邑追及晉軍,慕容德伏兵盡出,前後夾擊,大敗桓溫,殺傷晉軍達三萬人。前秦援軍也應邀而至,前秦將領苟池在譙國再次擊敗桓溫,晉軍傷亡以萬計。

369年十月,桓溫收攏散兵,屯駐山陽(今江蘇淮安),第三次北伐以慘敗告終。

這是桓溫最後一次北伐,此敗之後,再不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勸說前秦苻堅出兵救援前燕的人,就是那個在桓溫軍帳中捫蝨論天下的王猛。一別經年,各為其主。

總體而言,桓溫三次北伐並無建樹,最後一次更是損失慘重,在此對於北伐失敗的原因總結如下:

首先,借用史書話語,桓溫北伐動機不夠純粹。“挾震主之威,蓄無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處仲而思齊,睥睨漢廷,窺覦周鼎。”北伐成了桓溫立威東晉,名震江東的工具,收復失地還我山河反倒成了次要願望了。也正因為此,桓溫害怕失敗,進軍務求持重,大好形勢下常觀望不前,貽誤戰機。

其次,在將領的個人謀略上,正如前燕申胤所評,桓溫“驕而恃眾,怯於應變”。固然有其務求持重的原因,但也反映桓溫不善於捕捉戰機,指揮作戰缺乏靈活性。尤其在第三次北伐撤軍途中,其個人謀略明顯比慕容垂很是遜一籌。

最後,東晉君臣偏安東南一隅,志在割江自保,無意恢復失地。反倒是對桓溫權勢日盛而深懷戒心,不願看到桓溫北伐成功。因此,桓溫的北伐並不能得到東晉朝廷的全力支援。正如前燕申胤所評:“以溫今日聲勢,似能有為,然在吾觀之,必無成功。何則?晉室衰微,溫專制其國,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願也,必將乖阻以敗其事。”

桓溫的北伐是孤獨的,前有強敵,後有掣肘。一段偉大的事業,本該上下同心、全力以赴的征程,在上位者各自利益的驅動下,成了桓溫一個人的旅程。

桓溫所進行的北伐,雖然損失慘重,建樹無多,但卻為北方人民反抗剝削與壓迫的鬥爭提供了支援,沉重打擊了少數民族的殘暴統治,這是符合當時北方人民願望的。桓溫的北伐,猶如一盞明燈,在黑夜中帶給了北方人民戰勝異族奴役的信心和希望。

戰後,慕容垂功高遭嫉,被迫出逃。

戰後,渡過難關的前燕沒有兌現向前秦求援時的割地許諾,燕主慕容暐遣使苻堅“分災救患,理之常也”,雙方因之反目。這直接導致前秦發動滅亡前燕的戰爭。

桓溫的北伐沒有滅亡前燕,前燕卻因為桓溫的北伐而走向滅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