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30.武悼悲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30.武悼悲歌 (1 / 3)

冉閔最為精彩的故事的開始,其實也是他悲慘結局的序幕。在《殺胡令》號召天下漢人殺盡胡夷的同時,也註定了天下胡人對冉閔群起而攻之的必然現實。

滅亡的鐘聲是在第一次襄國之戰失敗時敲響的。

在反擊諸胡聯軍取得連續勝利之後,冉閔的軍隊迅速擴充到三十萬人,信心也隨之膨脹。350年十月,冉閔出師討伐襄國。

戰爭的初始階段冉魏大軍節節勝利,在短時間內就兵臨襄國城下並將其包圍。然後就是曠日持久的圍困作戰(一百多天),冉魏軍隊在攻城和圍困中耗盡了最初的銳氣,石袛卻在抵抗與求和中(曾去帝號向冉閔求和)等來了援軍,勝利的天平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向後趙傾斜。351年三月,冉閔軍在石袛、前燕、姚弋仲三方圍攻以及投降的胡人士兵趁機作亂的多重作用下(冉閔此次作戰中重用胡人降兵),冉魏軍隊慘敗。跟隨冉閔出征的大軍有十萬多人,最終跟著冉閔逃回鄴城的,只有十餘騎!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慘敗,損失之慘重不言而喻,用片甲無存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影響也是格外巨大的,據說,當時冉閔已經回到鄴城皇宮好多天,而鄴城的百姓還是以為他們的皇帝陛下已經戰死而惶惶不可終日,搞得冉閔只好親自出宮安撫百姓——證明自己還活著,才算是安定了民心、軍心。

這些只是此次失敗的直接影響,隨後的副作用更為嚴重深遠。直接斷送了冉魏帝國的前途命運。

此戰之後,冉閔賴以立國的基礎消耗一空,根本開始動搖。雖然在隨後的反擊作戰中取得勝利(351年四月,冉閔擊敗追擊而來的劉顯),但因失敗而形成的頹勢始終沒有發生改變,冉魏陷入亡國的危機當中,並疲於應付。

國力的增加是日積月累的,尤其是在蓋一所房子(皇帝家的宮殿)就足以拖垮一個國家的年代,脆弱的國民經濟使得國家行動必須慎之又慎,容不得半點馬虎。比如曹操,周瑜一把火燒光了他八十三萬大軍的時候,同時也燒光了他全部的一統天下的夢想,後期的權謀計算,只是為子孫後代篡奪漢室江山鋪平道路罷了。不信?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得隴望蜀”的典故?即得隴不復望蜀之人,怎麼會是一統天下的雄主?還有劉備,戎馬一生攢下來的積蓄因夷陵一敗而蕩然無存,哪裡還有什麼興復漢室的信心!身心俱碎,萬念俱灰!在電視劇《新三國》中,臨死前的劉備對這兩個成語有著堪稱完美的表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悲催起來,竟也是一樣的。

至於冉閔,固然表現得更加堅強,畢竟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然而也依然如同秋後的螞蚱,無論怎麼蹦躂,都改變不了必將滅亡的結局。在此感嘆一聲: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脆弱的國民經濟遭到破壞後恢復起來是格外緩慢的,實力的損耗讓冉閔不可能重塑輝煌,不可逆轉的從巔峰跌下,走向末路。

不止於此,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東晉帝國趁火打劫,在冉魏軍隊和諸胡聯軍血戰之際,拼命地挖起了冉魏的牆角。351年八月,東晉以皇朝正統之名義,大肆“接收”冉魏州郡。冉閔的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豫州牧冉遇、荊州刺史樂弘都攜城堡歸順東晉。平南將軍高崇、徵虜將軍呂護拘捕洛州刺史鄭系,攜三河歸順東晉。這些,更是讓冉魏政權雪上加霜!

應該算是訊息不暢惹的禍。襄國之戰失敗後,連鄴城百姓都認為冉閔已經戰死,更不要說鄴城之外的州郡了。通訊工具的侷限(當時,流言的傳播主要靠街頭巷議)給了東晉足夠的可乘之機:冉閔已死,你們還不投靠我,等著效忠於誰呢?

若是放在現在,一個電話打過去,或許,冉閔隨後的處境會好許多。

我們來看看作為戰勝方的後趙隨後的諸多變故吧!

襄國之戰獲勝後,石袛乘勝進軍(那是必須的),派大將劉顯率軍十萬追擊冉閔,直至鄴城城下。不過戰敗了,那一戰,冉閔傾城而出,用上了他僅存的全部的力量,首戰即斬殺劉顯一萬多人,解鄴城之圍。再戰追擊劉顯消滅其三萬多,劉顯狼狽逃回。

生死線上的反擊,冉閔和他的軍隊用實力再次證明了漢軍的威武和強悍。

一個民族一旦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便無論如何再不捨得放棄,為了這種自尊,他們可以拋卻生命,這就叫民族凝聚力。我想,冉閔和他麾下的將士們之所以如此勇猛,原因就在於此吧!

戰後,狼狽逃回的劉顯殺了石袛並向冉閔投降。

您沒看錯,是殺石袛向冉閔投降。當時,冉閔得知訊息後很高興,封了劉顯一大堆的官職,然後就率兵回家了。剛剛損失十萬大軍的冉魏,需要時間療傷。從後來劉顯的反覆無常來看,冉閔著實應該乘勝追擊的。一個殺害自己的君主並向敵國投降之人,有什麼值得冉閔去信任?除非,實力不允許他再攻打一次襄國,那這樣也就算是最好的結局了。

需要對後趙石氏做一個最後的交代了,在劉顯殺死石袛向冉閔投降的時候,同時被劉顯殺死的有樂安王石炳(石虎庶子)、太保張舉、太宰趙鹿等,後趙石氏從此徹底族滅。

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其中,兩個被石虎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石琨)被斬於街市(石琨投靠東晉的時候,直接被東晉政權請去了菜市口,斬首示眾,沒有審問,更沒有禮遇)。一生造孽無數的石虎,終於在兒孫的身上得到了他應有的報應。

石氏完了,歷史的表演還在繼續,以後的故事屬於羯族人的戲份少之又少,他們退到舞臺的角落,等待最後一次客串機會的來臨。

關於劉顯,後來是當了皇帝的,但是我們並不需要對他了解很多,生平簡介全略。只需要知道他是石袛手下一員大將即可,很受寵信,但終究反了石袛。

時間並沒有過多久,劉顯又反了冉閔。在再一次攻打冉閔失敗狼狽逃回襄國後,劉顯自己當起了皇帝。

不用奇怪劉顯的作為,弒君篡位、復降復叛之人,我們還期望他講究什麼忠孝節義之類的東西嗎?簡直可笑了我們自己!

在封建時代,尤其是群雄並起之時,最高領導往往憑藉“稱帝”來重塑自己因戰爭失敗而喪失了的個人威信、地位,提升士兵因戰敗而萎靡不振的精神士氣。對於弒君篡位的劉顯,更是如此。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再沒個響亮的名頭(比如皇帝)鎮住場子、降住小弟,那麼大哥的日子也就算是混到頭了!當然,最重要的是,臨死了也要過一把當皇帝的癮!滅亡在即,哪怕明知道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今天也要龍袍加身爽一爽。比如吳三桂,比如李自成,都是如此。至於劉顯,連名字都叫個“顯”字,有了機會又怎能不好好顯一顯?

當了皇帝的劉顯繼續著後趙之前對冉魏的政策:進攻!用不上“持續”這兩個字了,冉閔受夠了他,沒有給劉顯更多的機會。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