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一些稀缺緊銷的商品,如果是入關,則還可能採用直接博買,就是由官府先買下一定份額的,由朝廷拿去銷售。
另一方面,外貿興盛,不僅僅是市舶關稅能增收,同時也促進了手工作坊等的興盛,朝廷工商稅也大大增加。
“朕算了筆賬,透過市舶海關和邊市再加上新增的工商稅,完全可以把這兩千萬貫缺口填補回來。而且外貿現在形勢很好,陸上與海上絲路暢通,我們的絲綢、瓷器、紙張、茶葉、酒、陶器、樂器等都很受歡迎,甚至還有金銀器、銅器、鐵器,乃至我們的鎧甲武器,都很受歡迎。”
各種高階絲織品,那是最搶手的,這是隻產於中原的寶貝,尤其是以蠶絲織成的各種華麗的錦繡緞綾等等,老外根本想象不出這種華美的東西怎麼來的,所以現在朝廷對於絲綢的出口也有了政策管控,減少了生絲生絹的出口數量,而大大提高絲織成品的出口量。
比起生絲生絹,絲織成品大大提高了附加值,促進了織坊繡紡等工坊的發展,既能多吸引許多年輕的婦人姑娘就業賺錢,也能為朝廷多增稅。
甚至原本武器鎧甲這一塊,原本是禁止出口的,但現在朝廷也開始放鬆了些條件,開始出售高階的武器鎧甲,從明光鎧甲到橫刀都出口,這些鎧甲武器都不是秦軍制式的,形式用料上完全是外貿款式,倒不是更差,而是更講究更華麗也更貴。
有大臣曾反對出口這些鎧甲武器,但羅成卻認為朝廷花了極大的成本投入到軍器鎧甲的研究和生產之上,過去這一直是個只投入不收益的坑。
但為了保證國家軍力,這是必須。
可羅成也認為,其實改變下思路,讓朝廷的軍器部門生產些外貿裝備出售,甚至建立一些民用的作坊出售,其實也是可以的。
至於說大秦的武器鎧甲到了敵人的手裡,會資敵這些,其實並不用擔憂。
畢竟外貿的目標這麼多,只售高階型為主,比如那些華麗的明光甲,起碼也是將校級的,隨便一套都十分昂貴,就算藩人也不可能買去裝備到底層士兵。
而一樣武器,如果不能大規模裝備,其實並沒多少意義。
至於說仿造之類的更不用怕了,真要仿,有的是辦法弄到樣品,但其中的技術不是想仿就能仿的,而且還得有一個成本和產量規模的問題,如果他們不能解決這些,僅只是高價仿成了少數的秦軍裝備,那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不如轉變思路,發展軍工外貿,透過秦軍裝備上的效能優勢,大大提高出口價格,大賺一筆,這樣一來,朝廷的軍工部門就能夠有投入有回報,甚至可能實現盈利。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