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崩潰,始於財政。
天下興盛,源自軍隊。
宣政殿中,皇帝向諸位宰輔們提出,自明年始,鹽價要降。“我朝立國之初,鹽每鬥加價百錢,後一直加價到三百,加上鹽民製鹽成本,鹽商販運成本利潤,最後一斗鹽竟至近四百錢。民間百姓,都對朝廷鹽政極為不滿,私鹽販賣一本萬利,誘使無數人鋌而走險。自明年起,朝廷向鹽民收鹽,每鬥十錢,而加價一百五,鹽商販運售賣,最終百姓購買時,鹽價不得超過二百錢一斗。”
這幾乎是直接腰斬了一半的鹽價,對朝廷來說,原本每鬥鹽是收三百錢,現在只一百五,是實打實的降了一半了。
當即就有宰相叫苦。
“陛下,朝廷剛發行了五千萬貫債券,未來五年內要陸續兌換償還,本息合計五千四五百萬貫啊,全指望著鹽稅呢,這減少一半,那麼以後每年鹽稅可能就不到兩千萬貫,這巨大的窟窿怎麼填?”叫苦的是民部尚書、平章事崔君肅。
“朝廷稅收不能全賴於鹽,一年收幾千萬貫的鹽稅,民部官員自然笑開顏,可百姓卻越來越不滿,開皇之時,一斗鹽不過十錢,而現在卻是近四百錢,近四十倍了。”
“可開皇時的租庸調稅制下,百姓承受的稅賦其實比現在的兩稅高的多啊。”崔君肅辯解道。
“可百姓卻不會那樣想,他們只看到鹽價漲了四十倍。朕也認為確實高了些,鹽並非什麼珍稀之物,甚至不如糧食還要田地還有農夫,沿海之地皆可曬鹽,連煮海都不需要了,而就算在中原甚至邊疆內地,那也有鹽湖礦鹽等,鹽最大的成本不是製鹽,而是運輸,可透過朝廷的運河、官道,加上設立於各地的鹽倉,朝廷可以統籌排程,然後再分銷給商人販賣,能大大降低路上的運輸成本。”
“可是財政怎麼辦?陛下也常與我等說,國家崩潰,必始於財政之崩潰。若是少了這兩千萬的鹽稅,朝廷從哪裡補這窟窿呢?”崔君肅擔憂的道。
“總是有辦法的,朕近來查閱檔案,發現這兩年茶、酒的稅收大增,另外車船牛馬稅也新增了不少,茶酒非民生必需所品,稅高點無妨,且茶酒等近年大量外銷,產量擴大,增稅不少。”
當然羅成突然要降鹽稅,最大的自信,還是來源於現在外貿開啟了,擊敗西突射匱可汗後,幾條西域的絲綢之路都已經開啟,同時吐蕃和象雄的稱臣,也讓朝廷開拓了新的商路。
更別說,如今在皇家海商艦隊的帶領下,海上絲綢之路正在構建完成。
交趾港市舶司、南海港市舶司、江都港市舶司、蓬萊港市舶司、天津港市舶司以及旅順港市舶司、平壤港市舶司,這是現在朝廷設立的七大海港市舶司,透過這些市舶海關,大秦的商貨正源源不斷的運往關外、海東以及南海、天竺、波斯等地。
而內陸邊疆,也有邊市。
朝廷對於這些外貿稅是很高的,普通貨物是十抽其一,而一些不涉及民生的商品,往往抽稅是十抽其二,如果是一些純粹的奢侈之物,比如珍珠瑪瑙香料之類的,則是稅三分。
百分之三十的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