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顧瑾入宮鳴冤的最重要目的。
讓越演越烈,牽連甚廣的反詩案子快些了結。
隆慶帝握緊狀紙,問道:“誰給你的膽子向朕進言?滿朝文武都不如你個舉人?”
帝王息怒不行於色,然而誰都感到帝王生氣了。
顧四爺已經瑟瑟發抖了,在顧瑾身邊瑟縮了身軀,吶吶道:“陛下。”
“你給朕住嘴。”隆慶帝冷著臉龐,“朕只聽顧瑾說話。”
省得顧湛又是一頓歪理邪說的打岔,隆慶帝都忘記顧瑾的本意。
顧瑤同樣憂心忡忡,除了跪在顧瑾身邊支援之外,也沒更好的辦法。
她無法要求陸錚幫忙。
每一個大人物都需要這樣的歷練。
既然孃親放任三哥,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麻煩。
顧四爺委屈般抿了抿嘴,垂頭喪氣嘀咕了一句,“你是沒事幹了,管這些事情幹啥?別人生死榮辱,同你有關係麼?”
別以為顧湛小聲嘀咕,隆慶帝就聽不到。
隆慶帝面色更冷,彷彿能刮下冰雪一般。
陸錚提著的心放到輕鬆幾分,雲淡風輕般掃過腰背筆直的顧瑾。
一旦進言成功,顧瑾一為救父,二為救讀書人,一為孝,二為義,顧瑾在仕林和百姓中聲望大漲。
顧瑾是走文官路線的,名聲尤為重要。
以後亦少不了志同道合的追隨者。
這等顯而易見的好處,不是沒人看得到,只是他們還在猶豫,還在等最恰當的時機。
而顧瑾先發制人,借用為父鳴冤的孝心開道,借用廷杖震撼人心,顧瑾找到了最為恰當的機會。
反詩案子不可能再無休止的繼續下去,隆慶帝本身已經膩歪了。
他本就是個不願意太麻煩的帝王。
顧瑾這麼做也不是沒有風險,畢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會被螃蟹夾死!
可是誰讓顧瑾是顧四爺的兒子呢?
有顧四爺在一旁插科打諢,即便顧瑾出現意外,顧四爺也能不自覺幫忙描補描補,足以讓隆慶帝消氣。
陸錚低垂眼瞼,身在金鑾殿,心神彷彿已超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