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滿臉興奮的從王曉曉辦公室裡面走出來。
這種人造生命的效能真是太優秀,星火科技現在也掌握了生物科技的尖端技術。
大葉電蓮的成功,標誌著星火科技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某些生命的基因,讓生物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生命活動。
周宇回龍首大廈繼續工作,都感覺到輕鬆許多,他現在都能看到公司未來的樣子,宇宙才是星火科技最佳的征途。
他腦海中科技樹生成的技術,很多都因為材料環境等原因的限制,無法在地球上重新研發出來。
現在太空實驗室,給了周宇腦海科技樹上科技研發的平臺。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果然如周宇所料的那樣,很多科技都取得突破。
太空實驗室研發的科技,絕大部分是他提出的科技。
這種科技一般是周宇給出實驗猜想,預測可能完成的效果,再由量子計算機設計實驗方案,科學家稽核實驗方案,沒有出現邏輯錯誤就開始實行。
有一些科技,是科學家們厚積薄發,在實驗中總結出來的科技,這些科技大部分是材料相關科技,科學家們舉一反三研製出的新型材料。
2月28號,太空實驗室只上天一個多月時間,周宇坐在辦公室,總結太空實驗室這一段時間的成果。
算上質量投射器的改進,人員物資相關成本,太空實驗室計劃總投資4900億元。
太空實驗室一般使用壽命為35年,計劃20年內收回投資成本。
經過一個月的發展,湘華計算出太空實驗室對星火科技貢獻大約是635億元。
還有許多技術是無價,根本沒有衡量標準。
這與剛部署太空實驗室,一些接近成熟的專案,因為太空實驗室的特殊性,突破臨門一腳有關。
但這也足以說明太空實驗室效果很好,遠比預想中對星火科技的貢獻大。
太空核力工廠的貢獻就很大,星火航天公司承接全球的訂單,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發射2~3次。
它在返航的途中,裝上太空核力工廠生產的高階材料,能節省很大運輸成本。
太空核力工廠裝置比地面的核力工廠簡單,因為它不需要用額外的能量,維持核力工廠真空狀態。
粒子電池龐大的電能,也能支援太空核力工廠正常運轉一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