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智慧機器人卻紋絲不動,根本沒有執行呂秦嶺下達的指令。
旁邊的研究員一直在觀察資料,它看到裝置輸出一組亂碼,詫異的詢問道:“呂主管,這是怎麼回事,其他人的簡單命令都能識別,你下達命令,裝置怎麼無法識別。
是不是生物電訊號傳導裝置出現問題。
還好發現了這個問題,又可以解決一個潛在的隱患。”
呂秦嶺擺擺手說道:“裝置沒有毛病,它依然把神經傳遞的生物電訊號,轉換成儀器裝置可識別的電訊號。
出現這種下達命令智慧機器人卻無法識別的原因,那是我的大腦現在還沒有建立新的神經通道,無法把準確的命令透過裝置傳遞出去。”
大腦與生物電訊號傳導裝置建立新的神經通道,這不是從無到有組建一個新的神經網路。
而是利用原有的神經網路,傳遞複雜訊號。
人的組織器官對環境適應性很強。
人的血管堵塞之後,會從旁邊長出幾個分枝,直接聯通到前方的血管中。
血管都是這個樣子,更復雜的大腦神經,適應性更強。
大腦神經網路完全是用進廢退。
一個手臂肌肉受損的人,在傷勢沒有好之前,總也不用自己的手。
哪怕採用星火科技先進療法,治好自己的手,長時間不使用,也需要複雜的康復訓練,才能恢復手臂的功能。
一個長久失明的人,他的耳朵一定比正常人靈敏。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
神經通道依然是耳骨附近原先的神經,只不過以前只是傳遞和接收很簡單的訊號。
現在接收到的生物電訊號非常複雜,大腦還沒有適應這個神經通道,哪怕是主動下達命令,都不會透過這個神經通道傳遞訊號。
正是這些綜合原因,每一個人適應這項技術的時間都不一樣。
呂秦嶺經過多次實驗,他可以讓智慧機器人開始走正步。
正式研發出先進的人機智慧互動技術,可以向智慧裝置實時傳達人大腦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