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至於為什麼是殘缺版本的呢?
有人說,這是李雲的傳統藝能了,總是放出一半的內容來讓人抓耳撓腮。
而有的陰謀論的人則表示,這都是李雲的挑釁還有陰謀。
送給西方的曲子——但卻是不完整的,這是不是在暗示西方古典音樂界這邊對李雲的排斥?
是不是在表達,沒有他李雲的古典音樂界,就是不完整的古典音樂界?
各種說法層出不窮,眾說紛紜。
但不管怎麼樣,所有人對這一首《歡樂頌》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這首曲子,恐怕會名留青史。
就好像《唐吉坷德》一樣。
以一種極其野蠻的姿態,進入了西方人民群眾的視野之中。
原本的油管,一討論到古典音樂,出現的最頻繁的名字大概是理查德。
如今的油管。
大概是李雲了吧。
有不少音樂家,對這《歡樂頌》的不完整痛心疾首。
其中就有崔佛。
“上一次沒有見證悲愴的誕生,但這一次卻親眼見證了《歡樂頌》的誕生,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幸運的點在於,我這一次沒有錯過經典名曲的誕生,不幸的是,這一次經典名曲的誕生又是殘缺不全的...”
“他在不滿,他在不滿我們西方古典音樂界的傲慢與偏見,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還擊,顯而易見的是,他的還擊成功了,他成功的用自己的才華狠狠的打了我們古典音樂界的臉,我們出不了《命運》,也出不了《歡樂頌》,古典音樂界,沒有李雲,是不行的,新時代的古典音樂家,他就是翹楚。”
理查德在推特上面洗數了西方音樂協會的罪惡,直接在推特上帶起了一波波的節奏。
有不少群眾也直接跟風去黑歐美古典音樂協會。
因為嫉妒李雲的才華,所以沒讓他來,從而錯過了《歡樂頌》的誕生。
這是多大地的損失啊...
“這些愚蠢的民眾根本不知道這個李雲到底在幹了什麼,他所圖謀的事情,一邊在為他叫好卻不知道已經被潛移默化的洗腦了...居然還因此譴責我們,天啊...”
“算了,他們看不懂,我們能看懂就可以了,不能讓李雲這華夏人的作品成為我們歐美藝術圈的主流。”
羅伯特雙手揹負,一臉嚴肅的樣子,頗有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蕭索。
但是,這一絲蕭索下還有一絲惋惜。
“其實,我也挺喜歡《歡樂頌》的...”
...
華夏這一邊,關於李雲的節奏和熱度同樣沒有少多少,基本都是在討論《歡樂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