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軍地形險要四面環山,文屏山、無定河峽谷將綏德軍護佑其中。
河谷狹窄,僅少量通道可通外界,如金牛道、劍閣道等,形成天然防禦屏障。
我們可依託地形修築城垣、關隘,建立一個防禦體系,強化城防功能,有效抵禦西夏騎兵突襲。
另外要將護城河與水利結合,利用無定河開發灌溉系統,既保障農業用水,又透過拓寬河道形成護城河,如青澗城“壕塹深闊”的設計,可增強防禦縱深。
另外則是要利用好堡寨網路進行聯合作戰,堡寨防禦體系是綏德軍賴以生存的根本,有這個堡寨作戰體系,不僅可以防禦西夏騎兵,還可以預防朝廷圍剿。
其中青澗城聯動在這個戰略裡面十分重要,種世衡所修築的青澗城,與米脂形成犄角,構建“延州東北防禦臂膀”,利用山嶺溝壑地形部署伏兵、傳遞軍情,這也是為什麼清澗城為什麼一定要收回來的緣故。
清澗城一旦收回,我們東西南北皆自成一體,可以為綏德軍贏得一個安定發展的空間以及時間!
當下農業開發可透過仿效都江堰經驗,開墾無定河河谷平原,將米脂打造為糧倉,保障軍糧供應……”
蘇允寫到這裡,頓了頓筆,隨後繼續寫下去。
跟西夏打完仗回來的幾天時間,蘇允每天主要便是以寫文章為主,文章寫完都會在蘇學會內部刊物上釋出,這些東西是給蘇學會成員看的,而綏德軍的行政機構重要成員基本上都是蘇學會成員,他們全都是能夠看到的。
蘇允寫這些東西,一方面是為了堅定大家的信念,另一方面,則是用這種方式指導大家怎麼走接下來的道路。
想要統一上下的思想,這樣的工作便不能嫌棄繁瑣,須得不斷地耳提面命,而隨著蘇學會人員不斷抵達綏德軍,人越來越多,蘇允自然也不可能一個人一個人去教育,而透過這種內部刊物的形式,可以讓更多人跟上他的步伐。
最近這段時間,愈發證明他之前發展蘇學會的正確性,蘇學會的成員基本上都是各個地方的一時之選,有這些人才源源不斷湧入綏德軍,綏德軍的行政能力在快速地飛漲。
不僅各個堡寨都能夠派駐專員入駐,組建堡寨內部行政組織,還能夠將影響力擴散到堡寨周邊。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蘇學會成員棄筆從戎,直接加入靜塞軍之中。
這些成員亦是極為聰明絕頂之輩,雖然說加入靜塞軍可能在以後打仗的時候有陣亡的危險,但他們亦是知道,他們已經是晚來一步,六房的位置基本上都被佔據。
他們現在資歷太淺,以後發展肯定是比不上先來的那些人,所以不如干脆投軍。
他們看得很明白,綏德軍不過是暫時蟄伏而已,接下來應該很快會進行擴張,擴張就要打仗,打仗就有軍功,一個要統一全國的新生勢力裡面,還有什麼比打仗升遷快?
因此,後面來的蘇學會成員大批次進入靜塞軍之中。
蘇允對此亦是樂見其成。
一支軍隊的戰鬥力,與其文化程度是成正比的,大量蘇學會成員加入靜塞軍之中,這會讓靜塞軍的戰鬥力直線上升!
所以蘇允最近也在觀察靜塞軍的變化。
果然,隨著蘇學會成員持續湧入靜塞軍,軍隊的訓練模式也悄然發生變革。
原本傳統的軍事訓練,在這些文化素養頗高的新成員加入後,融入了諸多新元素。
他們將兵書戰策中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訓練相結合,開始對日常的戰術演練進行改良。
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練兵場上,便能看到士兵們分組進行著複雜的戰術配合訓練。
蘇學會成員們憑藉著對戰略的深刻理解,模擬出各種可能遭遇的戰場情景,帶領著其他士兵反覆演練如何利用綏德軍周邊的山川河谷進行攻防。
在一次模擬西夏騎兵突襲的演練中,他們巧妙地利用無定河峽谷的狹窄通道,設定了多道防線,讓“敵軍”騎兵陷入了重重包圍,最終成功殲滅。
蘇允很是欣慰,這種實戰化的訓練方式,使得靜塞軍的應變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