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三百三十三章 治河乃是重塑國運的路徑!(4k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三十三章 治河乃是重塑國運的路徑!(4k哈) (2 / 4)

而對於社會的影響是,流民潮動搖了統治根基。

所以,治河在蘇允看來乃是重塑北宋國運的第一步!

然而在蘇允召集來全國優秀水利工程師前來汴京一起開會討論之後,發現在北宋當下的技術條件下,想要治河是一個極為困難的事情,否則也不可能幾年發生一次決口,而朝廷依然只能容忍。

蘇允聽取了各位水利工程師的彙報之後,總結出來黃河頻繁氾濫的原因,根本主因還是因為泥沙淤積!

泥沙淤泥導致河床抬高,河床抬高,自然會導致改道頻發。

水利工程師們在蘇允的鼓勵之下,結合當下的技術條件,有效治理需採取綜合措施:

首先是必須系統築堤與加固,進行需大量夯土堤壩,輔以木樁、柳條等材料加固。

隨後是分段維護,將黃河分為若干段,設專職官員,如“河堤使”負責巡視修繕,避免全線崩潰。

三是疏浚河道與分流減淤,定時組織民夫挖沙疏浚。

四是分洪區建設,在低窪地帶開闢滯洪區,犧牲區域性農田以保護下游。

當然,也有人提出在黃河中游(如陝西、山西)推廣植樹,減少水土流失、設立“水則碑”監測水位,建立驛馬快報系統,提前疏散沿岸居民等等。

這些提議可以看得出來大宋朝的水利工程師的確是有真本事的,提出來的這些解決方案有解決根本原因的,也有解決當下問題的。

但在計算了一下成本之後,別說是水工們倒吸了一口涼氣,連蘇允都覺得所需的錢太多了!

若實施大規模疏浚、築堤和分洪工程,需一次性投入約兩百萬貫到五百萬貫的資金,而後續年維護費增至兩百萬貫以上!

這些成本是可以算出來的,材料費包括木材、石料、柳梢等佔大頭,至少要佔整體銷的四五成,也就是要個二百多萬貫左右。

而人力征調的成本保羅民工、兵卒口糧與工錢,要佔成本的三到四成。

至於剩餘的一二成成本,嘿嘿,水工們沒有說,但蘇允卻是心中明白,那玩意叫腐敗損耗,可能高達兩成,這還算是錢到實處了,若是有心更黑的官員,直接給你幹到七八成!

你以為到這兒就算是完了?

遠著呢,蘇允知道這裡面還有更大的隱性成本,比如說災後賑濟、減免賦稅、移民安置等間接支出,可能超過直接工程費用。

不過還好,這些是朝廷支出的,跟工部沒有關係,倒是不用去考慮這些問題。

水師們提出來這些方法,討論過程之中,蘇允倒是被啟發,或者說萌生了幾個想法。

一個是束水攻沙與蓄清刷黃理論的提出。

另一個則是混泥土築堤的想法。

黃河氾濫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泥沙淤積,導致河床上升,用束水攻沙以及蓄清刷黃的方式可以代替人工清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