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的經營對於三冗問題認識頗深,從范仲淹時候的慶曆變法便開始,到王安石變法,一直都在努力解決這三個問題,從限制蔭官制度,到不斷地裁減軍隊,以及盡力縮減各種公費支出。
但效果盡皆寥寥。
要麼是阻力太大,成體系的裁撤基本是支撐不了多久,便會戛然而止,若是零敲碎打,能夠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大家一致的認識都是,國家到了這個時候,必然會有類似的問題發生,所能夠想到的也只有那些方法,總有仁人志士出來擔事,冒死試著去解決問題,但終究是人力難以逆天。
韓縝嘆了口氣,連王安石這等強人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哪裡還有人可以做到。
就如同蘇允所問,軍隊是多,每年都要費海量的歲入投入其中,打仗的時候,甚至一年七八成的歲入都會被投入其中,但軍隊能裁麼?
自然是裁不了的。
裁了軍隊,誰去守邊?
沒有人守邊,誰去抵禦西夏遼國的鐵騎?
所以冗官、冗兵、冗費,這三個問題一個都解決不了的!
所以,所謂新法,大家因為新法爭來爭去,一波又一波的人鬥來鬥去,當真是有用麼?
韓縝搖了搖頭苦笑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新法無用,不用追求新法是麼?”
蘇允搖搖頭道:“那倒不是說無用,但作用的確是不大罷了,不解決根源的問題,這新法再怎麼折騰,都是無用功罷了。”
韓縝看著蘇允,問道:“根源是什麼?”
蘇允道:“遼國與西夏,這兩國一個佔據燕雲十六州,一個佔據橫山、河西走廊。
一方面形成對大宋的地理優勢,我大宋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防禦他們。
另一方面,河西走廊的丟失,讓我們失去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貿易渠道,將我大宋死死困住。
若是能夠滅了西夏與遼國,所謂冗官冗兵冗費,盡皆迎刃而解!”
韓縝聞言搖頭道:“你這種思路不能說不對,可是不解決冗官冗兵冗費,又如何能夠形成龐大的力量去滅西夏遼國,這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先帝為什麼要搞新法,一方面是為了實現國富民強,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征伐西夏做準備,可結果你也是看到了,難啊。”
蘇允點點頭道:“是難,但未必就沒有辦法,韓侍郎應該知道,我對如何生財之事頗有一些心得。
所謂變法,最終想要達成的目標是讓朝廷致富,因此可以供養軍隊,發起對西夏遼國的戰爭。
我有信心,給朝廷開闢出來無數的致富門路,讓朝廷歲入翻幾番!”
韓縝見蘇允極為自信,心裡有些譏諷,但隨即想起來前幾年蘇允搞出來的地洞子,至今還在為朝廷源源不斷的輸送財富呢。
話說那地洞子,冬日的時候固然是日進斗金,但夏秋之際,亦是可以不斷地出產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