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裡那幾個,聽說他是眉山蘇氏的,便有些避而遠之。
蘇允也不往上湊,但太學裡面的事情,還是得找個知情人才行。
蘇允給李亮送了一些海鮮乾貨,算是把這個朋友給結下來了。
海鮮乾貨不便宜,但李亮這個朋友卻是結交得值當。
今日從他這裡獲得的資訊都很重要。
首先是自己班的課程表,有了這個表,他便得了門道進去了,若是什麼時候上課都不知道,學習就不知從何談起了。
而這學分制度,亦是十分重要,他倒是沒有想過走太學的賜官門路。
但無論是想要留在太學,還是要升舍,都需要學分,所以好好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今日拿到了課程表,蘇允的太學生涯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蘇允根據李亮的指點,去直學處領取書籍,領到了《詩經》、《尚書》、《周易》、《春秋》、《禮記》五經,兼經《論語》、《孟子》以及一本宋刑統,共八本書,宋刑統很厚,其餘的都很薄。
厚的自然不容易學,但薄亦是不好學。
宋刑統是太祖建隆四年頒佈的,但距今已經將近一百二十年了,這一百二十年時間,不斷地修改,已經是成了厚厚的一本。
而且這裡面的內容還不是大宋朝全部的律法,在宋刑統之外,還有大量的編、條法事類、斷例、指揮、申明、看詳等律法。
不過那些暫時不是太學學子考試的範疇之內的東西,可以暫時不管。
但就這一本宋刑統,已經是令人見而生畏了。
至於詩書周易論語這些經書,原文其實都不多,若是不加註釋,基本上都是薄薄的一本,但加上各種註釋之後,疊起來簡直是汗牛充棟了。
蘇允搖了搖頭,這就是他並沒有特別大的信心來參加科舉的原因。
不過,對於蘇允來說,其實這元豐年間的科舉其實會更容易一些。
原本的科考考的是墨義(默寫)、帖經(填空),這些需要背誦經書原文以及註釋,這個對於蘇允來說可能難度稍微有點高。
反而是變革之後的考試方式對蘇允來說更加友善一些,現在考的卻是大義,也就是解釋聖人經典中句子的大意。
大義所對之義只合註疏大意,不須文字盡同,或有意見,即依註疏解釋外,任自陳述,可以明其識慮。
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將大意給闡述出來,就算是文字有些不同,也是無所謂的。
甚至可以不需要引用註疏,而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陳述,只要貼合大意,便可以得分。
關於科舉的內容,蘇允找章擇打聽了一番,現在的進士科解試、省試改為四場。
第一場,本經大義十道,舉人“各佔治《詩》、《書》、《易》、《周禮》、《禮記》一經”為本經;
第二場,兼經(以《論語》、《孟子》為兼經)大義十道;
第三場,論一首;
第四場,解試時務策三道,省試時務策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