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庭漢裔> 第八十八章 張光在馬蘭山(4k)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八章 張光在馬蘭山(4k) (1 / 3)

張光之所以還倖存著,當然是因為他並未參加盤龍山之戰。

當初皇甫重和張損受命匯合南下時,考慮到兩萬大軍的後勤路線過長,而泥陽西北方的馬蘭山中,有大量羌人活動。如果不加提防,可能會出現輜重丟失,前線斷糧的情況。所以幾人商議後決定,為確保糧道不受馬蘭羌的影響,就派八百人到馬蘭山紮營防衛,負責此事的正是時任北地都尉的張光。

這項安排下來後,張光的屬下們對此抱怨不斷,都道都尉吃了大虧:

“哎呀,真是倒黴!去馬蘭山提防羌人,每日費時費力不說,還沒有什麼獎賞,幹好了理所應當,幹差了還要受罰,白辛苦人!”

“對啊,南下雖有風險,但軍人本來就是靠賣命換取富貴的。在戰場上奮力廝殺,搏一個功成名就,這才是我們的心願啊!”

面對士卒們的抱怨,張光寬慰他們道:

“不管怎麼說,這些事總是要人去做的。”

相比於士卒,張光是一個更加純粹的軍人,他深知大局的重要性。

雖說由於沒有背景,導致他經常被上級安排一些苦活累活,甚至會失去在前線立功的機會,但張光很少抱怨,而是一絲不苟地去完成。因為每一次的戰役其實都是一次漫長的分娩,如果沒有這些瑣碎又耗時的準備,成功是不會簡單順產的。

故而他在馬蘭山中精心考察地形,歷經三日,最終在一處山塬上進行紮營。

這處山塬傳聞是杞梁妻孟姜女的家鄉,如今雖荒無人煙,但名字還是保留了下來,名叫梁塬。即是山塬,地形自然與許多關中山塬一樣,居高臨下,地形逼仄,山塬最窄處僅有不到八十丈。立營以後,僅僅百餘人就能固守。

但這樣的山塬在北地到處都是,張光之所以在此立營,最主要的考量是,在梁塬下就是一道山口,寬度僅三十餘丈,且是馬蘭山到泥陽的必經之路。若是有羌人試圖從馬蘭山襲擾泥陽糧道,立即會被塬上的晉人發現。一陣箭雨就能覆蓋山口,可謂是兵家要地。

紮營時,由於要來回上下搬運物資,士卒們多向張光抱怨,認為並無在此處紮營的必要。但沒想到,沒過幾日,就收到了晉軍在盤龍灣大敗的訊息。緊接著,鐵弗人趕至泥陽,馬蘭羌蜂起響應,向梁塬上的張光部發起圍攻。

自此張光與外界訊息斷絕,在梁塬固守至今,已經差不多有兩個月了。

一開始進攻梁塬的胡人極多,外來的鐵弗人加上本地的馬蘭羌,差不多有八千人,幾乎是塬上晉人的十倍。

若是尋常合戰,這種人數差距,淹也能將張光淹死,但奈何張光的事前準備做得過於充足,讓志得意滿的胡人撞到了一面鐵壁。

說起紮營,其實無非就是運沙袋,做柵欄,堆土堆,囤積糧食和弓箭這些瑣碎的事情。但張光他做得不厭其煩,不僅以身作則,而且每日都檢驗進度和質量,確保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就在紮營完成後,還有一定的閒暇時光,張光都利用起來,砍伐光了塬上的所有樹木。一部分作為滾木,一部分作為耗材,就好像小山一樣堆在山塬中央。

雖然這些準備都很辛苦,但等到羌人進攻的時候,辛苦立刻就派上了用場。

那些羌人們來到梁塬前,看著高聳的山塬就有些傻眼,能夠上塬的路只有兩條,但都為梁塬上的箭雨所覆蓋。羌人們又沒有晉人那樣堅實的鐵甲,只能自己製作木楯舉在頭上,硬頂著靠過去。結果在付出了數十人的生命後,他們上了梁塬高臺,看見晉人森嚴的工事,再次傻了眼:

眼前的已經不是一座普通的營寨了,在外圍布著三層結實的柵欄,士卒們手握著可以透過柵欄穿刺的長槍,根本沒有辦法靠近,而柵欄內還立著兩座望樓,可以居高臨下地向下射箭,壓得人根本抬不起頭。而在柵欄中間,赫然是一座沙袋與土堆構成的小城,看上去極為牢固。

在這種預設的戰場下,塬上只能供兩三百人同時與晉軍廝殺,形勢是一邊倒地對晉軍有利。

羌人當然明白這一點,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他們為了攻破梁塬,採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一開始,他們是找來了大斧,先用最常規的辦法——砍伐柵欄,正面突破防禦。

但羌人劈砍柵欄的時候,晉人們就躲在柵欄後面,肆無忌憚地用長槍攢刺,雖然很難刺到要害,但卻不難造成傷口,刺得敵人腿上手上滿是鮮血,很多羌人之所以退出戰場,是因流血過多而硬生生倒下的。

付出了一些傷亡後,羌人們就換了策略。他們想晉人沒有外援,長槍是有限的,如果忍痛吃虧,把晉人們的長槍奪走一些,或許就能取勝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