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庭漢裔> 第一百三十六章 流民南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三十六章 流民南下 (1 / 3)

齊萬年之亂髮展至今,已是兩年有餘,關隴上百萬平民流離失所,災荒致死的百姓也數以萬計。

但戰勝了齊萬年,也並不代表著戰亂就這樣結束了。因為戰爭並非是一兩個人發動的,而是因為世上存在著許許多多對現狀與生活不滿的人,他們的情緒由那一少部分人引爆,所以才會演變成戰爭。

因此,當戰亂想要平息的時候,也必然要從大多數出發。武力最強大的人並非一定是贏得一切的人,只有能使這些戰爭中的人們重新安居樂業,戰爭才會徹底平息。不然的話,所謂的和平也不過是泡影。

故而當李庠提出提議,意圖率武都流民南下巴蜀的時候,大部分晉軍將領都持贊同意見。

武都雖然佔地不小,幾乎有五個北地郡之大,但其中不能耕種的山地丘陵佔了大多數,僅算可以種麥粟的良田,恐怕還不如北地郡。

在這樣一個地方,除非夢迴西漢時的鼎盛年代,不僅要氣候溫暖,還要水利設施齊全,使武都郡內大量種植水稻。否則,想要養活近二十萬流民,確實是不可能的。

這麼多人聚集在一個郡內,沒有糧食吃,天天在死人,朝廷如果不解決問題,那恐怕遲早都會造反。

而巴蜀是著名的天府之土,益州在三國戰亂前一度有在籍人口七百萬人。而在經歷了多年戰亂後,如今的梁、益二州尚有在籍人口一百五十餘萬。雖然有大量南中人口無法統計、地方上也有極多隱戶的原故,卻也足以說明巴蜀目前地廣人稀。

這麼分析下來,讓這些流民南下巴蜀,哪怕是到漢中屯田就食,就成為一件頗有建設性的意見了。

一來巴蜀不缺少糧食,這些年裡,是少有的尚沒有遭災的地區,州郡內尚有不少存糧。

二來將這些流民遷入巴蜀,既減少了朝廷的負擔,也有助於開發巴蜀的經濟,將其恢復到漢末的鼎盛時期。

三來李庠這些隴右大族離開秦州,也有利於國家恢復對於關隴的掌控。

這麼看來,遷流民入蜀這個政策可以說是一件有益無害的大好事。唯一值得考慮的,就是李氏家族的忠誠度問題。

誠如李庠所言,在齊萬年起事的這兩年多時間裡,他名義上雖然投順了齊萬年,可考慮歷次戰事,基本看不到李氏家族的身影,無非是向齊萬年輸送些糧草輜重罷了。這固然是錯,但實際上秦、雍兩州內許多來不及出逃的名家大族,基本都是這麼做的。劉羨前年就任北地郡時,北地傅氏不也是打算花糧買平安嗎?

再考慮到李氏家族幾十年來和晉朝合作的良好歷史,其實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而李庠在晉朝官場混跡了幾十年,哪能不知道怎麼做?

這兩年,他身為齊萬年麾下舉足輕重的勢力,從秦隴各地的世家大族裡搜刮了大量財富。此時為了表現誠意,立刻派人送來了幾箱禮物,在場郡守以上的官員,人人都有。

索靖年老位尊,便送他一尊神獸紋玉樽;李含自詡文雅,就弄來了一幅鍾繇真跡《墓田丙舍帖》;聽聞皇甫商缺乏甲冑,他們又送來一套做工精美至極,掛有鈴鐺的明黃色山文鎧。

劉羨自然也不例外,大概是李雄說的劉羨善劍好劍,李庠便不知弄來了一把古劍,說是後漢時期的西域長史班勇曾經用過的,也不知是真是假,但確實是一把吹毛斷髮的寶劍。據說是在塞外的蔥嶺、雪山鑄造的,就叫做蔥雪劍。

如此明目張膽的行賄,劉羨卻不好拒絕。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軍人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對國家的功勞遠超常人,所以也就獲得了一些放不上臺面的福利。比如打了勝仗後擄掠俘虜,私藏戰利品,搶奪民財,找敗方索賄,這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只要不惹出什麼亂子,朝廷都是預設的。

眼下李庠主動行賄,但裝點的非常漂亮,說名貴也名貴,可話說回來,也就是一兩件器物罷了,朝廷不可能小題大做。故而隨行眾將也都收得心安理得。

這種情況下,劉羨雖然身為主帥,卻也不好故作清高,推辭不受。

可表面的平淡下,劉羨的內心卻是一片震盪。在聽到李庠請求的第一刻,他的心中就有個聲音在大喝:

“這個人在撒謊!居心叵測啊,快阻止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