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庭漢裔> 第二十二章 試探與戶調(4k)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二章 試探與戶調(4k) (1 / 3)

元康元年元月下旬,梁王司馬肜收拾車隊離開長安,而趙王司馬倫正式接管長安的佈告也下達至雍、梁諸郡縣。

而接收到公告後,劉羨表現得安之若素,正如他一直以來的看法一樣,害怕什麼用也沒有,不如先做好自己。

因此他按部就班地在夏陽施政,一面仍繼續招攬在外的夏陽流民,一面主持著在縣內進行分田,勸農,課桑等等事務。

其實治理一方水土,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重要的是能不能切身體會到尋常農人百姓的感受,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又厭惡什麼,然後才能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得益於李密那半年多的教導,還有那強迫性的隴畝光陰,讓他對農人的需求感同身受。所以劉羨的施政還是頗得夏陽百姓的認可。

劉羨首先是在夏陽大規模提倡種豆,這是他初來夏陽就有的想法。

相比於需要大量用水的小麥,或是產量不高的粟米,種豆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畝產雖不如小麥,可遠高於粟米。又收穫期短,期間可以種些別的作物。還有,雖不知道什麼緣由,但種豆不僅不耗地力,還能令田力愈肥,適合養田。最重要的是,蝗蟲並不喜食大豆,多啃食豆苗的莖葉而已,這使得即使遭遇了蝗災也不至於大量減產。

當然,種豆也有很多缺點:比如大豆不如麥米和粟米好吃,也不太容易消化;又比如豆田容易長雜草,人照料的精力要比尋常作物更多;人們平日喜歡釀酒作為飲料,可相比於小麥、粟米、高粱等作物,大豆並不適合釀酒……

但在劉羨看來,只要因地適宜,這些缺陷也是能忽視的。鄉親們首先要吃飽,挑剔口感做什麼?不能釀酒也好,正好少浪費糧食。而悉心照料作物,這份耐心正是普通百姓所不欠缺的。

因此他在分田的時候,主動給百姓們分發大豆作為糧種,自己也以身作則,在俸田裡播種了三百畝大豆。

並且為了消除普通百姓的顧慮,增加大家對豆食的喜愛。他還在縣府內開設了石坊,專門製作石磨,然後平價出售給普通百姓,同時教導他們做豆腐的技巧。

在這個時代,豆腐雖然已經發明瞭近兩百年,但因為不好儲存,製作麻煩等缺點,還未能走進千家萬戶,僅有士族豪門才會享用與製作。但這些問題在豆子的數量上去後,都不是問題。他甚至在思考,是否可以製作一些豆豉,然後作為夏陽本地的商品,拿到河東和京兆去販賣。

在劉羨如此大力的推廣下,夏陽縣有一半的田畝成功改為豆田,堪稱關中之最。

於此同時,劉羨又下定決心,令龍門津渡口免稅。

在河東與關中之間,自古有三大渡口,分別是與潼關相望的風陵渡,地勢最好且築有浮橋的蒲津渡,再就是夏陽與汾陰之間的龍門渡。

龍門津其實渡口條件最差,相傳是上古大禹治水時,開山闢路,大河在呂梁山和陝北高原之間,湍急奔騰,直到龍門渡口後,之後才變成平原,河流也因此平緩。論風光壯美可能是三渡中最佳,但條件自然也艱苦一些。

由於夏陽長久衰落,龍門津渡口除去汾陰人往來外,幾乎已經無人問津,甚至一度被王林與孫熹所佔據。但眼下賊亂既平,劉羨便決意重振渡口,哪怕為此得罪另外兩大渡口的蒲坂縣與華陰縣也在所不惜。

所以他乾脆免去了龍門渡的關卡稅,而後發動徭役,在夏陽縣城外修建了許多旅舍,鼓勵幷州與關中的商人從夏陽處過河。若在夏陽處經商,更是隻徵收佔地經營的市租,併發布公告,承諾兩年內在夏陽市集內經商免稅。

如此一套下來,劉羨的政令確實是卓有成效。等到六月的時候,訊息傳播開來,自河東處來長安經商的商隊,幾乎過半都選擇走龍門渡渡河,夏陽的市集也因此漸漸繁榮。至少可以不用再跑去河東,就能買到足用的紙張了。

除此之外,劉羨還在夏陽城北建設了一座牧場,恢復了縣內荒廢了近二十年的鐵官司,又在大河邊造了一座水磨坊……雖然在一年之內,受限於夏陽貧瘠的人力,很多都是隻草創了一個框架。但相較於他來時的夏陽,可以說已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等到了八月份,徵西軍司集曹掾,辛冉一行人來到夏陽的時候,他們不免感到極為驚訝。

因為在徵西軍司的檔案裡,夏陽應該是一個僅有三百餘戶的小縣。這種戶數表現在現實裡,按道理來說,應該只有縣城周圍幾里地有人耕種。但在他們這一路走來,發現卻並非如此。

路上遇見的民居雖少,但不時可見。官道兩旁的田地裡,雖然有些在拋荒,但是耕種的也不在少數。看上去人煙和南邊的頜陽縣相差彷彿。但官道上的行人卻極多,不時可看見馱著貨物的馬隊擦肩而過。

而等他們看到夏陽城外時,就更感到錯愕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