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庭漢裔> 第六章 三姓之縣(4k)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章 三姓之縣(4k) (1 / 3)

新縣君赴任的當日,一口氣辭退了十九名縣府官吏,而且不還是一般的縣吏,而是縣尉、縣丞、功曹、廷椽這樣的高階官吏。放眼整個天下,也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但劉羨不僅做了,而且還吩咐人貼了張露布,大張旗鼓地將此事告知全城百姓,然後就去歇息了。

在他入睡的這段時間,訊息很快便在縣裡引起軒然大波。

此時已經過了秋收時分,正是縣裡百姓最閒的時候。哪怕是窮困如現在這般境地的夏陽縣,百姓們也忍不住要品頭論足一番。

有好事的人看完露布後,對圍觀的人感嘆道:“新縣君到底是年輕人,銳氣竟然這麼足!這麼大的人員變動,幾十年來,還是第一次吧!”

很快便有人發牢騷:“有什麼用呢?十幾年了,縣府的人來來往往,也換了好幾遭,除了拿著袋子找你要糧,就是拿著繩子找你要人,除此之外,還幹過什麼?”

這引起一片共鳴,畢竟有多少次希望,就會有多少次失望。

但也有人反駁說:“總比什麼都不幹好吧?再怎麼說,新縣君也是個有魄力的人,總不見得比現在更差吧?大不了就像以前一樣過唄?”

這話是有道理的,有些有見識的老人就分析起來,搖頭道:“就怕比現在還差,被辭退的這幾位,再怎麼說,也是我們夏陽人,要顧著點名聲,新縣君沒有他們幫忙,能幹成什麼事呢?”

一些窮苦人卻說:“我看也不見得,縣君這告示寫得很對,縣裡搞成這個樣子,縣裡的貴人們莫非沒有責任嗎?他們是夏陽人不假,災年的時候,我也沒見過他們免一斗租啊?”

“要我說,新縣君就是幹得好啊!先不說以後做得如何,就事論事,有些人早就該滾出來了!”

說起貴人們的毛病,大家有說不完的話題,不管在什麼樣的窮苦環境裡,人們都不會感到厭倦。於是大家紛紛議論起來,抱怨著這些年來遇到的種種不公。

而與此同時,有幾個人離開了爭吵的人群,相互探望一眼後,各自如飛蟲般離開,恰如同蜜蜂迴歸蜂巢。

就在當日中午,這些本縣的鄉望們也基本得到了訊息,知道新縣君已經就任,而且看這架勢,是準備在縣內大鬧一番。

雖然身處關中,與河東、京兆等富庶郡縣毗鄰,但作為一個全國排得上號的貧困縣,夏陽縣自然沒有什麼大族。

但歷史悠悠,再不起眼的地方,也曾經擁有著輝煌的歷史。同理,即使是夏陽這樣的小縣,鄉望寒門的祖上,也未必沒有揚名海內的大人物。

在一百年前,夏陽曾有五大族,分別為卜氏、董氏、韓氏、馮氏、同氏。

其中卜氏是“孔門十哲”卜商之後。卜商又稱子夏,在孔子死後,他遊歷諸國,晚年到少梁定居,開創了赫赫有名的“西河學派”,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等戰國名士,都在此學習受業,可謂是整個戰國法家的起源之地。

董氏是楚漢時翟王董翳之後。董翳本是秦國都尉,先在秦末大亂時隨章邯征戰,大破陳勝、項梁,算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將。只是鉅鹿之戰中為項羽擊敗,便說服章邯向項羽投降,被項羽封為翟王。後漢高祖劉邦還定三秦,他不能力敵,再次投降後,便遷居於夏陽。

韓氏的起源倒簡單,就是戰國時韓國王族旁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其國名與國姓便來自於夏陽境內的韓原。而在周襄王時,秦穆公在韓原擊敗晉惠公,一舉奠定關西霸業後,韓氏主脈便遷往河東,一部分旁支則留在這片祖地,繼續生息繁衍。

同氏、馮氏的淵源最短,但祖先卻更加有名,他們是太史公司馬遷之後。作為西漢有名的著史世家,在司馬遷著寫完《史記》後,他自認為秉筆直書,得罪了漢武帝,子孫後代必受牽連。便令長子司馬臨改姓馮氏,次子司馬觀改姓同氏,以此來避禍。

這五姓共同見證了夏陽在五百年歲月變遷,在兩漢的興衰中,一度以為這種生活會到天荒地老。但歷史的長河從來沒有什麼永恆,隨著漢魏的更替,夏陽的格局也緊接著發生了改變。

在官渡之戰後,袁曹在河東大戰,其間夏陽的第一大族卜氏參與到高幹河東之亂中,結果為參軍張既所族滅。

而在曹劉漢中之戰時,關中因糧食匱乏,民心不穩,曹操便將關中的大量民眾遷往河北,夏陽的第二大族韓氏因此離開故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