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歐洲那些傳統老牌車企,也沒比日本車企好到哪裡去。
他們在大型社交網路媒體方面,以前也並不怎麼重視,所以也沒有誕生太多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
至於在後來的人工智慧AI方面,他們也一樣沒有太多知名的企業。
更沒有太多的儲備人才,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就是當他們要造電動車的時候,突然發現在軟體工程師領域,他們沒有足夠的人才。
尤其是造這種智慧化程度極高的軟體的時候。
首先需要的就是程式設計工程師,最好是具有大型社交媒體工作經驗的程式設計工程師。
因為這樣的工程師,會很快能捕捉到消費者的痛點,然後根據消費者痛點出發來解決問題。
而對於汽車智慧控制程式的工程師而言,其實他們的工作性質是一樣的。
他們首先要捕捉到駕駛員的痛點,然後根據駕駛員的反饋,來重新設計並且解決問題。
而對於歐洲這些老牌車企而言,他們是不具備這樣網際網路思維的。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他們的設計理念就是。
老子設計什麼樣的車,你們消費者就買什麼樣的車,然後你們調整你們自己的駕駛習慣來適應老子的車。
你們想要老子為你們做出調整?
呵呵,那倒也不是不可能,不過你們要等到三五年之後的中期改款啦。
或者等到我們出一款全新的換代車型的時候啦。
這也正是歐洲老牌車企在設計電動車和混動新能源車時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他們根本談不上靈活,甚至還有些保守固執。
所以他們的電控系統,真的說做的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
以前寶馬有某款5系混動車型,那車可以說把車主們坑的是欲仙欲死。
一大幫為了牌子去買車的傻叉,以為寶馬的混動車,怎麼不得比國內那些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要靠譜哇?
結果呢,買了一年,就各種問題百出。
車載電腦卡頓宕機,頻繁出現,甚至有的是開著車呢,就突然黑屏了。
還有就是充電時因為充電不均,會引起自燃……
然後就是剛剛過了一年質保期,電池就直接壞掉,然後換一個電池和總成,要花十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