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個設計還略顯粗陋,可沒有人比郭斌更清楚這個設計的重要意義:它必將極大地提高成衣製作的速度,同時也必將改變成衣製作的生產模式。這種極高的生產效率,在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必將幫助陽翟服飾實現衣被天下的戰略目標。
因此,郭斌親自下令,由伏龍山莊牽頭,成立了伏龍山莊縫紉機制造廠,專門生產由馬鈞掌握核心科技的縫紉機,並且讓馬鈞以技術入股,擔任製造廠的技術顧問。由於縫紉機的巨大成功,使得馬鈞獲得了極為豐厚的經濟利益,其在伏龍山莊乃至整個陽翟縣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馬鈞的成功使得陽翟縣中悄然興起了一股大搞發明創造的熱潮。看著人們不再對於所謂的奇技淫巧嗤之以鼻,郭斌也不得不感嘆:“移風易俗的過程,在有的時候也是極迅速的,不需要政府的強勢介入,可能一個好的標杆,便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與此同時,由郭斌提出,並在司馬徽、馬鈞等人的努力下逐漸豐富和完善的力學三定律,在陽翟縣大為火熱,一時間成為受人追捧的顯學。
然而,工業化的道路是漫長的。受到成衣製作行業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模式的刺激,郭斌意識到了一件極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度量衡的標準化。
標準化生產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實現了通用化。所謂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獨立的系統中,選擇和確定具有功能互換性或尺寸互換性的子系統或功能單元的標準化形式。換句人話,就是兩個規格相同的機器中的相同零件,是可以互換使用的。
這就是通用化的前提:互換性。即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製造出來的產品或零件,在裝配、維修時,不必經過修整就能任意地替換使用的效能。
不要小看這個功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馬車。
在秦朝以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馬車大小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個人制作的同一款馬車大小也各有不同。這個時候人們製作物件的時候,很大程度上考慮的是其實用性,只要這個馬車造出來能跑,並且能夠保持多年不壞,就是個好馬車。誰會在乎這個馬車的車輻有幾根,又或者是這馬車的車輪有多大?能用就行了唄!
可是秦朝建立後,規定車同軌,即馬車的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要相同。這種標準化,使得兩輛馬車的車輪可以互換。
在以往,一輛車的車軸壞了,就必須要再尋找差不多的材料,重新加工一番,才可繼續使用。而現在,你可以將一個車輪壞了而車軸完好的馬車的車軸取下來,用在這個馬車上,而不需要再進行多餘的加工步驟。
這種極大的便利性,應用於戰場上時,更會發揮出極大的作用。
在打掃戰場的時候,回收使用過的羽箭也是一項必須要做的工作。尤其是漢朝制式的羽箭,都是以鐵熔鑄而成,其穿透力和穩定性都是極高的。而其箭羽則都是特定的禽類羽毛製成,一支小小的羽箭,工藝卻極為複雜。
而回收好的羽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是箭桿折斷了,有的是箭羽脫落了,這時候零件的互換便凸顯出來了。重新組裝而成的羽箭,既保證了其殺傷力和質量,同時也極大地節約了成本。而這種方法,同時也極大地縮小了軍用物資的運輸成本,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想來,物資運輸成本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影響,在這裡是無需贅言了。
而郭斌為了達成這種標準化,卻是也做了極大的努力。
雖然秦始皇在秦朝建立之初便充分展示了其雄才偉略,統一了度量衡,可是其最小度量單位也使得此時的度量誤差很大。
在漢朝,度量單位分為“分、寸、尺、丈、引”,《漢書·律例》記載:“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長短也...十分為寸,十尺為丈,十丈為引”。根據專家考證,漢朝一尺等於231235毫米,以230毫米為準,則一寸約為23毫米。因此,此時最小的度量單位,一分便是2.3毫米,較之後世的一毫米整整多了一點三倍。
因此,在進行測量的時候,誤差也是大了一點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