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相比河北袁紹的兵馬規模,北上的曹軍的兵馬數量實在可憐。雖然說算得上傾巢出動,但滿打滿算不過十幾萬人馬,也就比人家袁軍的先鋒多那麼區區幾萬而已。實在是不看則已,一出動才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堂堂中原霸主的軍隊也這麼寒磣了。
只有這十幾萬人馬,曹軍也就無所謂什麼前鋒後軍了,直接一股腦在曹操統領下直撲往北。
在現在的曹操眼中,蚊子腿都是肉啊!黃河北岸還有上萬的兵馬和數萬的人口呢,能在河北鐵騎下挽救回一點是一點,現在四面吃緊的局勢可是容不得一點浪費。扼守南陽需要兵馬,穩定新歸服的關中也需要人馬,防備那狼狽為奸的張繡和劉備背後捅刀子更需要兵將,哪裡都沒有多餘的人手啊!
上一次,袁紹宣而不戰的原因曹操是已經想明白了的。無非就是想先讓他曹操和劉大耳先血拼消耗一波,然後他輕輕鬆鬆率三十萬人馬直接挺佔中原。當然,劉備不傻,知道見好就收的道理。在佔據了彭城下邳等徐州重地要郡之後就止步了。而曹操自己更是清楚,經受了壽春之敗的曹軍主力在淮南張繡軍的旁視之下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完勝擁有人和之利的劉大耳。
那麼,最好的結果那就是不打徐州了。打了徐州,不論輸贏,那麼最終不管是自己,還是劉大耳張文錦之輩,都沒有在袁紹手底下撐一擊的實力。與其這麼輕鬆便宜了袁紹,還不如大家相互之間都有一些默契的好。
當然,袁紹出動了三十萬人麼搞出了這麼大的動靜不可能只有一個目標,除卻坐收手漁翁之利的目的,袁軍也需要在正式發動中原之戰之前拿下黎陽這座黃河重港製造停泊足夠的船隻來保障必需。
只可惜最後次要目標達到了,主要目標卻是遠遠沒達到效果。
既然能用的的政治伎倆和手腕都沒用了,那也就沒什麼可拖拉墨跡的了,決戰吧!
······
袁曹南北決戰拉開了序幕的同時,張繡卻是終於回到了闊別數月的壽春。
本來解決山越問題張繡是規劃用個一年半載的,但是好在情勢並沒有張繡想象的那般複雜嚴重。山越人雖然已經顯現出了與普通漢人之間不小的離心性,但是這種趨勢卻並不是是不可以被扭轉的,尤其是在張繡這個最高決策者並不存在對山越的“另眼相待”、張繡任命的江東文武也都相當開明的情況下,山越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山越長久以來被異化的根本原因不外乎在於官府和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和利益的需要,而現在張繡代表的中小士人階層寒門階級卻並不存在對山越在根本上的牴觸,那麼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這個道理說起來貌似不大容易被人接受,但卻是確確實實的。舉個例子,以前官府敵視山越,大多是因為本地世族豪強的壓力。而世族豪族怕的就是這些不服教化山越人走出山來會侵奪他們的良田,於是一個勁的把窮人往山裡趕,一個勁鼓譟官府將山民限制在深山,這才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山越部族。
而現在的江東,世家大族為張繡所屠殺罰抹殆盡,倖存的諸如顧氏和陸氏這樣的世族,現今也是隻唯張繡馬首是鞍。那麼既然已經不存在牴觸山越的力量,接納山越就是很順其自然的事情。
再說說張繡任命的這幾位主事江東的太守主薄和都尉,文臣如顧雍、韓嵩、何夔、虞翻、闞澤、嚴畯和步騭之流,武如太史慈、祖郎、全柔和徐盛之輩,皆是開明通達之輩,沒一個會拖張繡後腿。一個個既能文治興邦,也可武平叛逆。山越問題到頭來只需要張繡牽一個頭做一個統籌規劃,剩下的就不牢張繡費心了。
配合張繡招撫的山越部族,張繡親自做主分配給良田和正規戶籍,一切從優對待。不配合而且還想鬧獨立的,不說太史慈和祖郎二人想在張繡面前更進一步,就說諸如徐盛呂蒙等少壯派青年將領一直等著想要證明自己呢!聚眾造反?正對胃口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