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點頭道:“你說的不無道理。”
長孫皇后稍稍一禮,“妾身失言了。”
在別的妃子面前,陛下不會說起朝政之事,也只有在皇后面前陛下才能說一些朝堂上的瑣事,也會在皇后面前說一些真心話。
“他的出身不重要,他師承何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性善良,為人有自己的準則和底線。”
皇后又道:“自當初陛下說起他的妾室,張陽陪著玥兒至今都沒有一個妾室,聽玥兒說長安城很多漂亮的女子都入不了他的眼,他的挑剔程度令人髮指。”
李世民反倒笑了,“他又怎麼看中玥兒了?”
長孫皇后搖頭,“妾身也不知,她們夫妻間的事情不好過問。”
“也對。”
長安城的才俊不少,張陽這孩子很自重,像他這樣一直秉持著清貧作風,不去宴席之地,更不會廣交朋友。
仔細想想,李世民又覺得張陽就像是個才俊中的異類,一個人的生活怎麼能質樸簡單到這種地步。
他難道不覺得自己的日子很乏味嗎?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個張陽在清修。
對朕不夠敬畏對朝堂不夠上心,喜歡銀錢,行事作風強硬,這兩年也學會勸諫朕了……
要說這孩子好,他的毛病還有一大堆。
貞觀八年,到了六月夏季,中書省一連發了六道政令前往吐蕃,吐蕃與大唐一戰,外交院以一種完勝的姿態昭告了天下,大唐不是好惹的,外交院更不是好惹的。
一時間長安城的諸多西域人,突厥人也都低著頭過日子。
祿東贊帶著人回吐蕃了,沒有去年那般的意氣風發,這一次他走得很落寞。
許敬宗親自送別這個大相。
又是幾匹快馬離開長安城,朝著隴西而去。
外交院的功勞不小,此功開疆拓土,朝中的言官沉默了。
李世民賜予張陽金魚袋,封驪山縣侯食邑五百戶,加封中書侍郎。
旨意念完,太極殿內一陣議論,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
就算有要反對的人,此刻也都是沉默著。
而外交院四位侍郎都加封一百石俸祿。
從張陽還是當初禮部一個小小的文散官,這才二十歲有三,這便已入中書省,著是多少士子文人一生都達不成的目標。
而此人之名也會被寫在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