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邊,李雲龍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黃金髮展時代。
原來的平安根據地,在打下了潞安城這邊以後,順著向南向北擴張了很多,李雲龍現在又不受多少限制,發展部隊一點都不手軟,毫不客氣將當地的游擊隊和雜牌武裝先收編整合起來,不但很快就將獨立團重新組建起來,而且還在潞安城一帶一口氣把警備團直接增加了六個。
等於在高建武走了以後短短的時間內,李雲龍已經成功的實現了部隊數量上的再次翻番。
李雲龍不愧是八路中拉隊伍的小能手。
幸虧是高建武在打陽城和潞安城過程中,沒有忘記一路爆裝,給李雲龍留下了起碼有五個旅團的武器裝備,否則的話李雲龍的部隊裝備又會退回到以前每人有一三八大蓋大概就算是日子過得不錯的時代。
而現在,李雲龍在警備團都實現了團均至少一個山炮連和一個九二步兵炮連的配置,加上原來的90毫米小鋼炮迫擊炮連,警備團已經超過很多主力團的火力標準。
李雲龍跟著高建武打仗嚐到了火力覆蓋的甜頭以後,對於火炮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變態的地方,每個團沒有一倆個炮兵連就不好意思叫團級。
晉陽兵工廠那邊加班加點生產的火炮,現在已經歸總部統一調配,李雲龍也沒有辦法直接呼叫只能排隊,但是高建武打下來小鬼子的繳獲,他就直接分配給自己的部隊了。
打下陽城和潞安城兩個大城市,高建武爆裝也很是變態,直接報出了四十門多山炮和六十多門九二步兵炮,反正他殲滅了五六個旅團的小鬼子。
有這麼多繳獲也比較正常。
但是新組建的警備團,在81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方面就沒有那麼配置了,畢竟這些迫擊炮高建武留下來不多,新生產的6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其他兄弟部隊更加急需,特別是齊魯一帶,大傢伙送不過去,這些小傢伙正正好!
這樣,李雲龍的警備團這邊是火炮數量下來了一些,但是口徑和質量上去了。
整體的殺傷力當然是有增無減,一個警備團可以吊打小鬼子一個聯隊。
而整個平安根據地的地盤也跟著擴大了五倍都不止,足足十多個縣城,以及陽城和潞安城這倆個大城。
當前這個局面,如果單單是李雲龍,他弄到了陽城就算謝天謝地了。
像潞安城這種大城就算是李雲龍打下來的,肯定也要交給了大旅長去管理才行,畢竟從陽城到潞安城地盤太大了,李雲龍雖然有些膨脹了,但是自己還是有點逼數,上面肯定也會擔心李雲龍把握不住。
但是現在因為有高建武在,這裡在高建武打下來,雖然他就走了,但是上級仍然交給了平安根據地擴充地盤。
可能就是想借著高建武的手,看看他到底能建設到那一步,等於把平安這塊生機勃勃的發展試驗田擴大開來。
晉陽城雖然產業被高建武他們提前進行了處置,剛開始有點讓上頭頭疼,但是從效果來看,總部的各位大老很快全部都喜出望外。
他們是比較講究實際的人,等他們看到晉陽這邊的活力和產能,別說遠超幾倍於大後方那種官僚充斥的工廠,甚至還遠遠超過邊區同型別的工廠。
所以從結果來看,高建武他們的處置無疑是正確的,在這個時候,一切提升產能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要不是時間還比較短,大家對這個效果能持續多久沒有把握,總部這邊都開始準備要總結經驗上報了。
高建武雖然不在平安根據地,但是平安根據地這邊到處充斥著高建武的影子。幾乎根據地的一切大政方針,趙剛都需要在諮詢高建武以後才會釋出。
有大功率電臺進行聯絡,他們之間的交流不存在任何的障礙。
只不過辛苦的是電報員。有些時候趙剛會對一個重要政策全文發過來諮詢高建武的意見,這種政策文章往往有好幾千字,電報員要一一的進行翻譯,確實非常的辛苦。
所以每天加班最多的就是電報員了。但是這一切也是值得的,高建武對於平安根據地的發展幾乎是瞭如指掌,在高建武的影響下,平安根據地的發展突飛勐進,遠遠超過其他根據地。
一方面固然是高建武的五小工廠開始遍地開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輸出大量的工業產品;
另外一方面高建武的招商引資政策也遠比其他的根據地要靈活得多,包括當地的地主老財都被他調動起來,開始把積累幾代人的資本投入到工業大生產之中,這樣平安根據地的工業當然發展遠遠超過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