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夏姬的一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夏姬的一生 (2 / 3)

縱觀范雎的一生,才華橫溢、愛憎分明的個人形象十分突出。他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對秦國一統天下至關重要,也使他堪稱戰國時代最後一位傑出的戰略家。

【一口氣看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史家風骨歷史小知識春秋】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人可死,但史不可改。作為歷史延續的史官,到底是帝王的喉舌還是獨立的史家?本期影片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史家風骨。

有人說,史官是皇帝的喉舌,史官筆下的文字正是統治階級希望後世之人看到的文字。這個說法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卻也不是完全正確,因為不同時代史官的地位大不相同。

在古代,史官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對皇帝的飲食起居和宮廷生活進行記載的史官,稱為“起居郎”。他們主要負責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私人生活,包括後宮事務,記載範圍較小。

第二種是專門對前朝歷史進行編纂的史官,稱為“外史”。這種史官負責編纂每個朝代的史書,而記載每個朝代的史書通常由新朝代編修,因此有了“當代人不修當代史”的說法。

在唐太宗之前,史官是一個獨立的職位,皇帝不能干涉,甚至不能過問。史官的記載可以將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如實記錄。

等到朝代更替後,新王朝的史官會將前王朝史官的記載編修成書,這就成為了一個朝代的史書。因此,中國歷史上對史書的編纂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法。

這樣不僅保證了史官的安全,也保證了史書記載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然而,唐太宗之後,原本自春秋時代以來的獨立史官風氣蕩然無存,史學開始完全喪失獨立性,淪為政治工具。

雖然唐太宗的豐功偉績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帝王,但他干涉史官記載的行為卻是欲蓋彌彰。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和齊王,甚至自己的侄子,然後逼迫李淵將皇位傳給自己才當上皇帝的。

唐太宗登基的方式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不足為訓的。

因此,唐太宗怕史官將他的行為不加修飾地全部寫進去,於是打破了皇帝不能干涉史書記載的傳統,毫不顧忌地以武力脅迫史官對自己的記載加以修飾。這種行為從那時開始,逐漸成為常態。

文天祥的《正氣歌》曾寫到“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用來讚揚秉筆直書、不畏強權的史家風骨。人可死,但史不可改,這也是春秋史官堅守的底線,更是他們受人敬仰的緣由。

春秋之時,齊國第25任國君齊莊公為其專寵一位大臣崔杼的妻子東郭姜,東郭姜貌美,齊莊公經常去崔家與東郭姜私通,還把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

因此崔杼對齊莊公懷恨在心,一直想要報復他。最後,在齊莊公前往崔杼家中與東郭姜偷情時,崔杼殺了齊莊公。事後,崔杼又擁立其子為君,成為齊國的相國。

對於這件大事,齊國太史如實記載“崔杼弒君”。崔杼得知後大怒,不想揹負弒君的千古罵名,於是殺了太史。不過,當時史官都是家族世襲。

太史死後,他的弟弟繼續秉筆直書,崔杼又殺了太史的兩個弟弟。崔杼告訴太史的四弟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難道你不怕死嗎?

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崔杼弒君’寫成‘暴病而死’吧。”太史四弟回答說:“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實事求是。不如去死。”太史四弟再次秉筆直書,崔杼無奈,只得任由他寫下“崔杼弒君”。

齊國太史四弟進宮之時,由南史氏直接而來。南史氏是擔心太史被殺,特地前來繼續記述這個事實的。看到太史四弟平安無事,他方才放心離去。

這是何等的風骨!身為史官,失事求是,不如去死。這捍衛的不僅是史官的尊嚴,也是先秦時代的史家風骨。

公元前607年,晉國國君晉靈公想殺趙盾。趙盾知道後,於是逃離晉國。隨後,趙盾的堂弟趙穿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