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夏姬的一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夏姬的一生 (1 / 3)

秦國的軍功爵制區別於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其爵位是按照軍功來分配的,而不是按家族。無論你祖上是什麼爵位,無論你祖上是不是顯赫貴族,這些都與現在的爵位分配無關。

要爵位,想要成為貴族,就得拿軍功說話,這就是所謂的“無功不受祿”。哪怕是為秦國做出過汗馬功勞的商鞅也不例外。

例如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商鞅使用計策擊敗魏國,使得魏王害怕,不得不以河西之地為籌碼與秦國求和。商鞅這才得以封地於商,號為商君。

反觀秦國四貴,除了魏冉有軍功和賀以外,其餘三人在史書上並無記載有何功績。事實上,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只有魏冉得以列傳,其餘三人都只是在《史記·穰侯列傳》中提到過寥寥數筆。

然而,就是這三位身無寸功的人,權勢卻能夠與魏冉比肩,被范雎稱為“文信之友”“太后”“華陽”“高陵”“涇陽”,太后不聞其有王也。由此也能看出王權的衰落。

因此,秦國四貴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秦國制度的倒退。如果秦昭襄王不能驅逐四貴,那麼秦國的軍功爵制也早晚會淪為擺設。

四貴的專權,阻礙了秦國人才的引進,並非無的放矢。以范雎入秦為例,范雎入秦之前曾經碰見過未來的車駕,不得已范雎只好躲在車中,後面更是跳下車來逃跑,以此躲避魏冉的搜查。

理由就是《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范雎所說的“無文侯專秦權,諸侯客此恐”。如果王寧前一車中,魏冉為何如此痛恨各國的說客?

我們不得而知,但以范雎此前卑微的身份都聽說過秦國的魏冉,討厭他國的說客,更何況其他人呢?

雖然魏冉提拔了白起,但一統天下絕不是隻需要一個或一國的人才,而魏冉的這種排斥行為無疑會將六國的人才拒之門外。

驅逐四貴之前的秦國看似風頭無二,在各國之中最為強大,但正如上面所說的,四貴的存在在無形之中破壞著秦國最根本的制度。

因為人才引進也是秦國強大的根源之一,商鞅、張儀以及後來的呂不韋、李斯,大多數有才之士也都非秦國人。由此也能看出,如果四貴專權長此以往,秦國還能順利統一天下嗎?

在范雎的建議下,秦昭襄王驅逐了以魏冉為首的四貴,還廢掉了秦宣太后的權力。自此,秦昭襄王開始真正掌握王權,開啟秦國一統之路。縱觀戰國各國曆史,國家內部的穩定往往十分重要。

秦國四代亂政,趙國沙丘宮之變,燕國子之之亂……這些各國權力的爭鬥力度,大大削弱了國家實力。而范雎削弱外戚勢力的勸諫,對於秦國內部的穩定和發展可謂居功至偉。

太史公司馬遷曾評價范雎:“疑犯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然而,後半句卻有失偏頗。范雎早年在魏國時,不僅不受重用,反而被魏國大夫須賈誣陷,被魏相魏齊打斷肋骨,奄奄一息,又被扔到廁所讓人撒尿。

范雎靠著裝死才逃脫一劫,後來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才來到秦國,面見秦王,最終得到重用。

為了報恩,范雎推薦了恩人鄭安平,使其擔任要職。而面對昔日陷害和侮辱自己的仇人,范雎只是處死了差點害死自己的魏齊,而對對自己還有些許善意的須賈則選擇了放過

。范雎有仇必報,有恩必還,但即使報仇也沒有趕盡殺絕。由此也能看出,范雎快意恩仇,絕非心胸狹窄的小人。

儒家的思想教化常常讓人以德報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總是用“以德報怨”這個詞來勸人大度,勸人向善。

當你遭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時,他們總是勸你不要跟對方一般見識,要用你的寬容和感恩之心來感化對方。然而,說這些話的人往往站著說話不腰疼。

況且孔子所說的“以德報怨”也並不是這個意思。《論語》中說:“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春秋公羊學派也提倡“有仇必報”。

最初的思想並不是去做“老好人”,而是公正地對待仇恨——冤有頭,債有主,不能擴大範圍。范雎的復仇也並非睚眥必報,而是有節制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