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 第二百八十一章 比皇權還猛的世家門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八十一章 比皇權還猛的世家門閥 (2 / 3)

琅琊王氏的開基始祖是西漢的諫議大夫王吉,魏晉時期,王氏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一流士族。當時王家出了兩位名人,一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一是官至宰相的王衍。

而王衍正是王氏在東晉顯達的關鍵人物。西晉末年,中原動盪,王衍為王家謀後路,分遣王家子弟到各地避難。

其中,王導輔佐琅琊王司馬睿來到了江東,這一行人便是未來東晉王朝的奠基者。司馬睿與西晉皇室關係已經疏遠,是個標準的邊緣王爺,而王導則背靠當朝宰輔王衍和琅琊王氏的大旗。

因此,在司馬睿稱帝前,王導和王家的地位和影響力是超過他的。這種君臣倒置的畸形關係,是東晉形成門閥政治的關鍵因素。

司馬睿也明白王家的重要性,所以在他舉行登基大典時,甚至邀請王導一起坐上龍椅。王導是東晉朝堂上當之無愧的百官之首,此外,他的堂兄王敦還掌握著東晉最重要的軍事力量——荊州軍。

王氏兄弟一文一武,構成了東晉初期的基礎,因此當時民間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東晉皇室自然不願王氏持續做大,司馬睿曾公開討伐王敦,結果反被王家逼死。

後來繼任者晉明帝雖然對王敦案進行了清算,但鑑於王氏的巨大影響力,最終沒有牽連王導,反而繼續予以重任。

王導死後,雖然王氏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在東晉一朝,琅琊王氏始終超脫於其他氏族。甚至東晉滅亡後,琅琊王氏在南朝中一直都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王氏的影響力不僅存在於軍政兩界,在文化圈也是頂級存在。王導本身就是清談名士,擅長書法,很受世人愛戴。

王氏在這一方面人才濟濟,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獻之便出自這一時期。整個東晉,王氏與司馬氏聯姻近30次,幾乎所有氏族都以與王氏聯姻為榮。

周旋於皇族與士族之間的外戚庾氏,在東晉初期並不入流。好在他們南下比較早,資歷比較老,又出了庾亮這樣的實幹人才,這才躋身東晉四大門閥之列。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晉明帝的皇后,他憑藉外戚的身份進入政壇。晉明帝死後,庾文君升格為太后,將朝政皆委託給庾亮,庾亮就此成為東晉王朝的實際掌權者。

庾亮很想有一番作為,可惜眼高手低,得罪了不少實權派,最終引發了蘇峻之亂。叛亂雖然被平息,但給東晉和江東造成了巨大損失,始作俑者庾亮難辭其咎,他主動辭職轉任地方。

庾亮雖然離開了中樞,但他沒有放棄軍權,始終將東晉軍中最重要的荊州軍握在手中。庾亮謀劃透過北伐賺取功績以重新回到中央,然而他在軍事方面並無天賦,最終寸功未立,含恨而終。

庾亮死後,他的兩個弟弟庾冰和庾翼繼承他的遺志,兩人均有一定才幹,陸續迴歸中央,在東晉朝廷繼續維持著庾氏的影響力。

可惜庾文君的兒子晉成帝英年早逝,為了保住外戚的身份,庾氏擁立晉成帝的二弟司馬嶽為新帝。然而天不佑庾氏,司馬嶽也只當了兩年皇帝便去世了,庾文君沒有其他兒子可立。

晉成帝的長子司馬丕成為東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庾氏的外戚身份失去了護身符的作用。接下來兩年,庾冰和庾翼先後去世,庾氏人才凋零,逐漸退出了一流門閥的行列。

以軍事起家的強力門閥桓氏,起點比庾氏還要低,但在軍事方面卻甩出庾氏好幾條街,就此奠定了桓氏的門閥地位。東晉桓氏發跡於桓彝,他的兒子桓溫將家族發揚光大。

桓溫文雅望重,又頗有名士風範,在名士圈裡很受好評,其曾有句名言:“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由此也能看出他的氣魄和野心。作為少有的軍事人才,桓溫被健康士族推出來接替庾氏在京軍中的勢力。

桓溫證明了自己絕對是水平之上的軍事統帥,他數次北伐,在時隔數十年後,再一次將晉軍帶到了關中,同時他還平定巴蜀,將屬地納入東晉朝廷之下。

在桓溫的領導下,晉軍逐步獲得了對外戰場的主動權。說是功高震主絕不為過,桓溫志得意滿,慢慢有了對司馬氏取而代之的想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