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時,董卓已到城西。經過一番打聽,得知袁紹等人忙著在宮中屠殺宦官,而小皇帝被劫到了北郊,現在正在返回途中。
聽到這裡,董卓不禁冷笑:袁紹太沒智慧,只顧殺宦官,卻不知迎回皇帝會有怎樣的政治影響。董卓馬上率領部眾趕往北郊迎駕,把皇帝送回京城後,他就賴著不走了。
何進的部將齊督曾預報新認為董卓大張旗鼓進京必有異心,他對袁紹說:“如果不除掉董卓,日後必定被他控制,不如趁著他新來乍到,立足未穩,先下手為強,把他抓起來。”
話雖如此,袁紹還是有點膽怯,因為董卓手下的涼州兵個個都非常強悍。這次董卓帶來了多少人呢?其實也不多,只有3000人。
有沒有後續部隊呢?袁紹不清楚,沒敢輕舉妄動。於是,帝都洛陽城內,司隸校尉袁紹與前將軍董卓雙雄對峙。
這時就可以看出兵權的重要性,什麼三公九卿如今形同虛設。誰的拳頭硬,誰才是洛陽城的老大。
首先看看司隸校尉袁紹。在東漢末期,司隸校尉的權力非常大,其實際權力甚至在三公之上。後人把漢代的司隸校尉與明代的錦衣衛相提並論,從官職上看並非頂級,然而威權甚重。
袁紹不僅是司隸校尉,在西園八校尉時,他就是第二號人物,領中軍校尉。董卓進京後,袁紹實際上成為西園八校尉的統領,握有兵權。如果沒有董卓半途殺出,袁紹將輕而易舉地控制首都。
董卓的身份是前將軍。當初,大將軍何進和繼母命令他進京是作為威懾力量,所以他沒敢多帶人馬前來。董卓只帶來3000人,憑藉這點兵力,想控制洛陽顯然難度很大。
除了董卓與袁紹,洛陽城內還有三支武裝力量:
第一支武裝是原大將軍何進的直轄部隊,人數不少。由於何進已死,這支部隊群龍無首,形同一盤散沙。
另外兩支武裝與董卓性質一樣,都是奉大將軍何進的命令從外地入園洛陽。其中一支是齊督衛報信從泰山群招募來的軍隊,有1000多人。報信曾勸袁紹殺掉董卓,以絕後患,此時若袁紹與報信聯手消滅董卓,並非難事。
然而,袁紹卻遲疑不決,錯失良機。報信深知董卓為人,怕遭毒手,索性不辭而別,把軍隊拉回老家。另一支武裝則是丁原的幷州兵團。
幷州兵團是北疆的一支生力軍,有數千人之多,實力不在董卓之下。丁原麾下有一員虎將——呂布,神勇無敵。這支幷州兵團同樣成為董卓的心腹之患。
與袁紹、丁原相比,董卓的政治野心要大得多。他踏入京師的目的,可不單純是為了誅殺宦官、拯救皇帝,而是為了控制朝廷,把東漢帝國變成他個人的帝國。
有野心就有行動。但董卓兵力太少,與袁紹、丁原相比毫無優勢可言。於是,他靈光一現,決定發動一場心理戰。
董卓擺了一個迷魂陣,分批次讓手下士兵偷偷出城,然後再大張旗鼓地進城,營造一個涼州兵團源源不斷支援的假象。
憑藉這一狡詐伎倆,董卓成功震懾住了袁紹和丁原,同時不露聲色地吞併了大將軍何進的舊部,從而改變了均衡的局面,獲得了實力上的優勢。
董卓又用小計利誘呂布,讓其殺掉丁原,除掉又一大對手,併吞並了丁原的部隊。他還得到了呂布這員虎將。
此時,京城洛陽內的四大武裝力量,董卓已掌控其中三支。其實力雄厚,足以將朝廷捏在手心,徒留袁紹孤掌難鳴。
在政治上,董卓是高手。他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除了對劉辯印象不好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
其真實意圖是透過廢立皇帝,樹立起自己不可動搖的權威,成為朝廷首勳,以此獨攬大權。當董卓提出這個想法後,卻遇到了兩個硬茬:一個是司隸校尉袁紹,另一個則是尚書盧植。
然而,此時董卓的實力已然難以撼動,二人只能逃離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