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曾是他的部下,而曹操、孫堅、劉備在他面前只能算小兵。他兩次入選武廟,可以說是東漢最後的助國基石。他便是車騎將軍皇甫嵩,字義真,今寧夏固原人。
皇甫嵩出自將門世家,其父皇甫節曾官至雁門太守,而他的叔叔更是大名鼎鼎的涼州三明之一。皇甫嵩從小就文武雙全,好讀詩書,熟悉弓馬戰陣。
長大後,他先後被察舉為孝廉和茂才,有了做官的資格。他先是擔任郎中,後又兼任霸陵、臨汾等地的縣令。後來因父親去世,皇甫嵩辭官回家為父守孝。
守孝期滿後,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都相繼邀請他繼續做官,但都沒有應召。直到漢靈帝徵辟,他才出任侍郎,兼任北地太守。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一時天下響應,各地州郡失守,長官逃亡或被殺。兗州黃巾軍更是直逼京師洛陽,引起京師震動。
危急關頭,皇甫嵩臨危受命,擔任左中郎將,與北中郎將盧植、右中郎將朱儁一起率軍前往鎮壓黃巾起義。他們也因此被稱為“漢末三傑”。
當時東漢朝廷軍隊與黃巾軍兵力懸殊,皇甫嵩所率的朝廷軍隊總共才有4萬餘人,而黃巾軍多達30萬。由於兵力懸殊,前鋒諸軍被黃巾軍將領波才擊敗,導致皇甫嵩被包圍在長社。
皇甫嵩臨危不亂,他觀察到黃巾軍以草結營,於是效仿田單火牛陣,用火攻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人。此後,皇甫嵩率軍節節勝利,令黃巾軍人人聞風喪膽。
當時黃巾軍主力在河北,北中郎將盧植和繼任的董卓先後被黃巾軍擊敗,於是皇甫嵩率軍北上,先後斬殺張梁和張寶。
僅用10個月,他就徹底平息了黃巾起義。在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田租以贍養饑民,此舉活民無數。
史書記載,百姓歌頌道:“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此後,皇甫嵩被封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食邑八千戶,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然而,皇甫嵩在後半生卻錯失了三次改寫東漢命運的機會。第一次是他剛剛擊敗黃巾軍後,威震天下,漢陽人閻忠勸他效仿霍光,攬天下大權,匡正朝綱。
但皇甫嵩卻一笑了之,甘願交出兵馬大權,只做文職官僚,結果被宦官陷害。試想,如果他真的揮師洛陽,誅殺宦官和姦佞,東漢未必沒有中興的機會。
第二次是公元188年,皇甫嵩率軍平定涼州之亂後,朝廷令他交出西涼軍,但董卓拒不從命。
當時他的侄子皇甫酈勸他藉機殺掉董卓,為國家除去一大患,然而皇甫嵩卻謹小慎微,認為無詔而擅殺同僚不妥,白白浪費了處置董卓的機會。
第三次是董卓進京後大肆專權,袁紹、曹操等逃出京城,在關東組織聯軍共討董卓。當時皇甫嵩正領3萬精兵駐軍關中,謀士張世良勸他也起兵討董。
如果此時東西兩面夾擊,董卓必敗。誰知皇甫嵩不願做這個出頭鳥,反而聽從董卓詔令,將麾下3萬精兵盡數交出,還前往洛陽,險些被董卓殺害,幸得兒子皇甫堅壽苦苦哀求才得以倖免。
董卓死後不久,皇甫嵩也病逝。一代傳奇戰神終究沒有拯救大漢王朝。縱觀皇甫嵩的一生,作為東漢最後的名將,其軍事才華毋庸置疑,平定黃巾、擊破涼州叛軍皆是不世之功。
但在帝國風雨飄零之際,他卻因政治上的猶豫不決,錯失了拯救東漢的機會。他是忠臣,卻也因忠心使得東漢走向覆滅。只能說造化弄人,令人扼腕嘆息。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開啟三國亂世的英雄歷史小知識三國】
他是東漢末年亂世中的第一英雄,也是道教的重要領袖。他不甘壓迫,奮筆疾呼,以一己之力讓腐朽的東漢王朝為之顫抖。
雖然千百年來爭議不斷,但他作為不畏強權的反抗者形象,影響深遠。他就是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張角。
說到張角,他是如今河北寧晉人。因為信奉黃老學說,他透過傳授法術和咒語,創立了太平道,並自稱“大賢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