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與當年落草為寇的劉邦倒是非常相似。
隨著陳勝、吳廣起義拉開反秦的序幕,眾多豪傑紛紛揭竿而起。
眾人也勸彭越起兵造反,但彭越深知造反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必須慎重。於是,他決定暫時觀望,伺機而動。由此可見,彭越是一個有謀略且極具政治遠見的人。
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始終保持中立,不輕易站隊,獨立於各國之外,坐山觀虎鬥,從中獲利。
說到彭越在劉邦團隊中的角色,他在一定程度上與黥布以及後來成為齊王的韓信一樣,扮演著合作者的角色。
一直以來,彭越都是作為一個獨立軍事勢力存在的。早在反秦階段,劉邦北上攻打昌邑時,彭越曾經援助過他。二人也正是在此時結下了“革命友誼”,但此後卻一直是分道揚鑣的狀態。
直到公元前205年,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因不滿項羽出兵平定三秦,便率領各路諸侯向東攻打楚國。
彭越也正是在此時依附了漢王劉邦。隨著項羽的反擊,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慘敗,一路向西潰逃,十分狼狽。
面對劉邦的慘敗,張良提出聯合韓信、英布、彭越三人內外夾擊項羽的戰略。也正是在張良的謀劃下,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自此,彭越深入項羽後方,打起了游擊戰。他經常往來襲擊楚軍,斷絕其後援糧草,史稱“彭越撓楚”。
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率部在楚軍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採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這不僅使楚軍的糧食和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正面戰場上的漢軍提供了喘息的機會。
可以說,楚漢戰爭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的後方游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殲滅了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西漢開國之後,異姓諸侯紛紛反叛。韓信、彭越、英布三人作為漢初三大名將,自然也讓劉邦深感威脅。根據史書記載,韓信因企圖謀反而被誅殺。
而彭越在劉邦征討陳豨時,因稱病未前往,這讓劉邦很生氣,派人去責備彭越。彭越很害怕,打算親自前往謝罪,但他的部將勸他出兵造反。彭越並沒有同意,仍然保持忠誠。
然而,直到彭越手下有人因與他有嫌隙而控告他謀反。於是,劉邦將其貶為平民。但在呂后的進言和誣陷之下,毫無謀反實據的彭越慘遭誅殺,被剁成肉醬,其宗族也遭到滅門,下場可謂悲慘。
最後,深感不安的英布也起兵反叛,最終漢初三大名將全部被劉邦誅殺。縱觀彭越的一生,他是一位以游擊戰戰術著稱的軍事家,也可以說是游擊戰的始祖。
論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他或許不如韓信,但論在楚漢之爭中的重要貢獻,他卻不遑多讓。然而,彭越最終卻難逃“兔死狗烹”的命運。
韓信、英布尚且有造反的行動,劉邦或許沒有對不起他們,但卻實在對不起彭越。可憐彭越,以“謀反”這一莫須有的罪名,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可悲可嘆。
【一口氣看完西域是如何成為華夏的領土的歷史小知識西域風情】
漢宣帝曾說:“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唯有大漢王朝有此豪言壯語,而西域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這一豪言的最好寫照。
歷經80年的崢嶸歲月和不懈努力,無數大漢英雄的功績值得我們銘記。本期影片,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大漢王朝與西域的風雲往事。
在漢武帝之前,西域小國林立,大多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武帝即位伊始,當時的中原王朝對西域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然而,早期漢朝北部和西部的邊疆深受匈奴威脅。於是,漢武帝決定聯合因與匈奴有仇而西遷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