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澤最大的功績則是在彭城之戰後。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之戰全軍覆沒,一路被楚軍追擊敗退。然而,在漢軍主力潰敗之後,呂澤卻成了劉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此時,呂澤率部下駐守,劉邦抄小路前去投奔他,《漢書》中記載“漢王從之”。從這裡也能看出呂澤作為客將的身份不同,他應該擁有自己的部隊。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也留下了關於呂澤至關重要的一句記載:“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劉邦去呂澤軍中後,很顯然軍隊的統帥權全在呂澤手中,所以才有了上述“呂澤發兵佐劉邦”的記載。而“定天下”三個字,完美總結了呂澤一生最大的功績。
但很顯然,根據其他功臣的部分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呂氏家族加入劉邦麾下並不是那種完全的加入,而是有一定自主性的加入。
換句話說,呂氏家族更像是劉邦的一個合夥人,但又因為呂雉的關係,所以呂氏家族和劉邦利益又是繫結的。
那麼“佐高祖定天下”,這是什麼級別的評價?在劉邦的100多個侯爵裡,有這種評價的只有三個人,分別是張良、陳平、夏侯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張良的評價為“長計謀平天下,侯萬戶”;陳平的評價為“出六奇計定天下,侯5000戶”;夏侯嬰的評價為“長風車,為滕公靜定天下”。張良和陳平,大家家喻戶曉,他們的能力和功勞自然不必多說。
而另一位夏侯嬰的功勞也非泛泛之輩:他不僅作為劉邦的心腹兼御用司機,多次助劉邦脫離險境,還曾刀下留人,挽救韓信。彭城逃亡時,他屢次保護太子和公主。
總的來看,張良和陳平之功在於計謀,夏侯嬰之功在於資歷和忠心,而呂澤的評價則在於實打實的軍功。
雖然呂澤的事蹟被淡化,但從評價中也能看出其絕對是被嚴重低估。
從歷史評價和昔日部下的地位來看,具有外戚身份且資歷很深的呂澤,雖然沒有任何記錄可以證明他在漢軍中擔任過什麼官職,但僅僅從其對漢軍的影響力來看,呂澤體系中一個釘子戶。
一個重大皆是漢高祖出境的18號之一,就足以證明呂氏家族在漢軍中是有著超強的影響力。呂澤是漢軍富帥的說法,至少有一定合理性。
那麼,為什麼呂后能壓制陳平、周勃等功臣集團和諸侯藩王勢力?僅僅只是個人威望嗎?顯然沒那麼簡單。
呂后在劉邦創業時並不在其身旁,早期身處沛縣老家,後期又被項羽俘虜,直到楚漢決戰才被釋放,所以她與這些功臣也並未有太多接觸。
而真正原因一方面是呂后的能力,更為關鍵的則是呂氏外戚所掌握的軍權。
呂氏外戚中以呂澤和呂釋之最為傑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西漢開國初年的那群功臣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為何面對呂后只能引而不發。其實不是大家不反對呂后,而是大家無法反對呂家。
而呂澤的弟弟呂釋之,手腕也很強硬,尤其是在劉邦最後的那幾年裡,劉邦廢太子的念頭越來越強。
呂釋之屢次操控朝政,甚至一度脅迫張良等一眾大臣來拱保太子,才使得劉邦權衡利弊之後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公元前199年,呂澤戰死於平叛途中。也正因其死得太早,不然參照其他人來看,至少也是封王級別。
所以到漢十二年,劉邦駕崩後,當太子劉盈登基那一刻起,呂氏家族才真正得以號令天下。
而在孝惠帝死後的兩位少帝期間,呂后當政之時,呂氏家族更是權傾朝野,一度成為了大漢帝國的真正主宰。
但是隨著呂澤和呂釋之的去世,呂氏後繼無人,因此導致在呂后去世後,呂產、呂祿手握一手好牌,最終卻敗在了功臣集團手裡。
雖然呂澤後來被追封為悼武王,但呂氏家族就此退出漢朝舞臺,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一口氣看完漢武帝到底有沒有被帶綠帽子歷史小知識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