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遊牧和農耕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一直是歷史上的永恆話題,在這個以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國家裡,對於遊牧民族的評價往往並不高。
然而在遊牧民族中也有一些傑出的人物,他們也是為了民族的利益和權利而奮鬥。而匈奴的冒頓單于就是一個閃耀的明星。
他以其雄才偉略和統一草原的事業成為草原的王者,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也讓成吉思汗等後來者都頂禮膜拜。
【一口氣看完被冤殺的千古忠誠,晁錯歷史七國之亂漢景帝】
他是西漢王朝的千古忠臣,卻因削藩被處以極刑,滿門抄斬。他也是歷史學上的凡人,卻成為了史上最慘的“背鍋俠”。
他以三大奇謀讓漢朝強盛百年,但自古忠臣多遭人嫌,唯有小人長慼慼。本期影片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千古忠臣晁錯。
說到“晁”,或許很多人比較陌生,但他的削藩主張在歷史上可謂大名鼎鼎。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弱藩王力量,這裡的藩王也就是諸侯。
而晁錯正是中國歷史上削藩的第一人,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清君側”的主人公。晁錯削藩的主張直接導致吳楚等七國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更有意思的是,在晁錯死後1500多年,明朝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明惠帝朱允炆同樣面臨著藩王問題,而另一位主角便是大名鼎鼎的燕王朱棣。歷史總是相似的,漢朝最終削藩成功,而明朝卻以失敗告終,結局令人唏噓深思。
而身為削藩第一人的晁錯,卻因削藩被滿門抄斬,成為了歷史上最冤也最慘的“背鍋俠”。
說到晁錯之死,有一點很有趣。晁錯年少時學習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學說,主張銳意改革。而眾所周知,歷史上的法家人物往往下場悽慘,晁錯的法家身份也為他的死增添了一層悲劇色彩。
西漢開國之初,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然而,隨著兩三代的更迭,諸侯勢力逐漸壯大,與漢文帝的血緣關係也日益疏遠。
而漢文帝本身是漢高祖的庶子,地位並不穩固。中央專制皇權與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威脅到國家安全。
面對這一問題,在漢文帝時期,晁錯就曾多次上書削藩改革,但並未被採納。太子劉啟卻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等人則持反對態度。
隨著漢景帝即位,早有削藩之意的漢景帝與晁錯一拍即合,直接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不久之後,晁錯著手推行削藩策。
然而,削藩在一定程度上會被理解為對皇族血親的冒犯,晁錯強行推行削藩,其實冒著極大的風險。
晁錯的父親深知削藩的後果,苦心勸解無效後,服毒自盡。而晁錯面對重重危難卻堅持了下去,由此也能看出他出於為國深謀遠慮的考慮。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在描述晁錯時都用了四個字:直刻深苛,也就是嚴厲、剛直、苛刻、心寒。他籌措衛國,深謀遠慮,奮不顧身,是一位切實做事的忠臣。
可惜自古忠臣無好死,晁錯也未能善終。
漢景帝下達削藩令後,僅十多天就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聯軍早有預謀,齊國禁軍迅速響應,這讓漢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亂
。此時,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而另一方面,在竇嬰的推薦下,漢景帝問計於與晁錯有仇的袁盎。袁盎卻建議殺晁錯來平息諸侯的怒火,叛亂自然就會平息。
然而這種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情,漢景帝卻認為犧牲晁錯可以換取諸侯退兵,於是批准了將晁錯滿門抄斬的奏章。
更為悽慘的是,作為漢景帝老師的晁錯,到死的一刻才知道學生的無情。漢景帝派人到晁錯家中,謊稱讓他上朝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