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道家宗師級任務——列子歷史小知識思想】
他是道家宗師記中的大師,被後世譽為人中豪傑,他也是仙人級別的聖賢。據說他可以御風飛行。其實,就讓我們一起聊聊這位家中失傳的例子——子明玉,一座羽寇字雲,戰國時期鄭國人。
一提到道家人物,多數人馬上會想到老莊。其實還有一個人,影響力雖然不及老子和莊子,但境界可以說毫不遜色,這個人就是列子。
據《莊子》記載,列子曾經問道於觀隱,也就是引起函谷關請老子寫《道德經》的那位官尹,又稱官尹子,道教樓觀臺文史派祖師。
觀隱得老子真傳,而列子問道於觀隱,深得老子道學精髓。列子是老子之後第一個把道家思想發揚光大的人。莊子雖與列子無師承關係,但莊子書中多處都有列子的痕跡。
列子主張清靜無為,思想歸同於老莊,被道家尊為前輩,並且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桂墟學派。他的學說主張貴,強調萬物齊一。
成名於《列子》一書,主旨在於宣揚不可訓之於外,而應養神於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其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據說列子達到了可以御風而行、飄逸灑脫的境界。
列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非標準和生活準則也十分明確,其人品道德修養更是高尚。《列子·天瑞》記載,列子在鄭國的莆田定居,40年都得不到賞識。
在鄭國的國君和大夫們看來,列子這個人就是平平常常的小老百姓,他們對他馬馬虎虎,從未高看一眼。
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包括之前的老子、後來的莊子,沒有一個受重視、受待見的。
正因為淡泊名利,列子一生過得窮愁潦倒。莊子有一句話是列子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
連莊子這樣的簡樸之人都覺得他窮,可見列子生活真不是一般的困窘。但列子有骨氣,他無所求,並不是得不到。
所以當鄭國的宰相子陽給他送來糧食救濟他的時候,他竟然堅持不受。對於列子而言,基本的生命保障就夠了,太多的外物對他而言並不需要。由此可見,列子不為外物所累,淡泊名利的境界。
何為貴虛?列子的貴虛思想一直與老莊思想接近,關涉的是精神經濟問題,屬於養生至深的學問。
極道表示沖虛自然、不知不為之意,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也是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更是養生自身所當遵循的根本準則。
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種種執著,上達於虛無之境,實現心靈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這一以貴虛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體包括以道為本、無為、求真、無心之境、安民處順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學者有無極萬一名醫,故謂之虛,藉此強調萬物齊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轉變人的認識,屈服於人的常情,擺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緩和心靈的痛處。
《弟子仲》一篇借龍叔之口揭示了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憂,生如死,視福如貧,視人如己,視己如人。”
意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看待生死,坦然自若地看待所有人。而龍叔所說的實際上就是萬物齊一的道理。
我們如果懂得了這一道理,便可以對社會生活的貴賤、榮辱、得失以及生死採取超然的態度,在動盪變化中不動心、不留情,達到自然的境界。
列子的生死觀也十分獨特。列子去衛國的道路上,看見道旁有一個上百年的死人頭骨。列子指著頭骨對學生說:“人從來未曾死過,也不曾生過。只有我和這個人知道其中緣故。”
列子參透了生命的真相。道家所謂性命雙修,所謂死亡就是命的終結,而且迴歸於天道。對於性而言,不受他物所生,不受他物所化,所以不生、不增、不減。
這裡可以簡單理解為肉體和靈魂。因為死後的世界只有死過的人才知道,所以列子說:“唯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