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屏聽到這句話,羞怒的瞪了一眼李淵,紅暈從白皙的脖頸攀到臉蛋,她低下了眼眉。雖已為人婦,但她臉皮本來就薄,哪有李淵這樣赤裸裸“老江湖”的本色?
“道君,在曲江池蓋豬圈,臣妾還能順從,但是閹......豬,這件事實在不能為之,別說那些讀書人,就連膳房的廚娘也不願去做,畢竟做這種事的大多是街市的豬倌。到時候那些讀書人不肯來,這醫學院成立就是個笑話!”
讀書人心中大多有傲氣,要他們閹豬仔比殺了他們都難。即使心裡願意,也過不了芸芸大眾的非議。有時候流言比事實還血淋淋,入學的這第一項考核恐怕會讓許多人知難而退!
李淵笑著搖了搖頭,一甩拂塵,腳步向著曲江池旁正在興建的豬圈走去。
曲江池自古皆是長安盛景,在隋朝年間被確立為皇家園林。池邊種著一行行的柳樹,在三月的春風吹拂下如跳動舞曲的宮娥,舞者一篇篇霓裳曲。長安自古便有灞橋折柳送別的典故,不僅是灞橋,曲江池、芙蓉園也有嬌柔的柳兒,給頗為粗獷的關中添上了三分詩情畫意。
在南面便隱約可見長安城高大的城牆,池岸往裡在片片竹林中可見隱約的三兩小亭、奇峻假山......
而頗為煞風景的豬圈則建在北面醫學院的後面,幾乎臨近西邊的通濟坊。
太上皇甚至頗為惡趣的想著,百年後玄宗帶著梨園班子在芙蓉園咿咿呀呀唱著戲曲的時候,不知是否有幾隻有著音樂細胞的小豬跟著哼唧幾段.......
他邊走邊說道:“皇家醫學院的待遇這麼優渥,條件也不苛刻,講師只要從業二十年的郎中就能勝任,而學生就更簡單,只要熟讀經書,年歲達到要求就好。
這天底下的讀書人太多太多,雖然有科舉可以出仕,但對於那些寒門來說跟沒有差不多......”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想起盛唐的大詩人杜甫,杜甫也勉強算得上官宦世家,曾祖父杜依藝也曾為鞏縣令,少年時他曾屢次前往東都洛陽應試,但無奈都落榜了。
到了三十五歲的時候,抱著科舉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全家遷徙到長安,從而開始了更為苦逼的生活,安史之亂時甚至親眼目睹自己孩子活生生被餓死。
唐代的科目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
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杜甫等屢試不第考的科目正就是進士科,然而唐代的科舉考試還沒有完善,並沒有糊名,而且考核的成績也大多參考家世等因素,畢竟朝堂上掌權的幾乎都是世家大族。